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期

期字的筆畫:12畫;

I

ㄑ〡

〔《廣韻》渠之切,平之,群。〕

1.會;會合。

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火之初見,期於司裏。”

韋昭註:“期,會也。”

《文選·馬融〈長笛賦〉》:“薄湊會而淩節兮,馳趣期而赴躓。”

李善註:“期,會也。”

宋王安石《寄虔州江陰二妹》詩:“貢水日夜下,下與漳水期。”

2.邀約;約定。

《詩·鄘風·桑中》:“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宮,送我乎淇之上矣。”

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:“與老人期,後,何也?”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方正》:“陳太丘與友期行,期日中,過中不至,太丘舍去。”

清張岱《陶庵夢憶·菊海》:“兗州張氏期余看菊。去城五裏,余至其園……真菊海也。”

清《今世說·德行》:“﹝王湛﹞與人期,終始不爽。”

3.希望;企求。
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刑期於無刑,民協於中,時乃功。”

蔡沈集傳:“其始雖不免於刑,而實所以期至於無刑之地。”

唐韓愈《哭楊兵部凝陸歙州參》詩:“人皆期七十,纔半豈蹉跎。”

宋嶽飛《謝講和赦表》:“臣願定謀於全勝,期收地於兩河。”

清惲敬《說山》:“蓋天下事,期之者過甚,大率不能如吾之意。”

沈從文《老實人·在私塾》:“﹝爹﹞知道期我把書念好是無望,終究還須改一種職業。”

4.預知;料想。

《荀子·不茍》:“天不言而人推高焉,地不言而人推厚焉,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。”

楊倞註:“期,謂知其時候。”

三國魏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動無常則,若危若安;進止難期,若往若還。”

唐盧延讓《八月十六夜月》詩:“難期一年事,到曉泥詩章。”

元關漢卿《裴度還帶》第二摺:“不期傅彬使過官錢一萬貫,後來事發到官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二六回:“不期這一哭,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鳥棲鴉一聞此聲,俱忒楞楞飛起遠避,不忍再聽。”

5.機運;際會。

《隸釋·漢淳於長夏承碑》:“於穆皇祖,天挺應期。”

《文選·王屮〈頭陀寺碑文〉》:“皇矣能仁,撫期命世。”

李善註引《瑞應經》:“期運之至,當下作佛。”

《南史·王茂傳論》:“若非天人啟期,豈得若斯之速乎。”

6.限,限度。
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今計物之數,不止於萬,而期曰萬物者,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。”

成玄英疏:“期,限也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懷寵》:“徵斂無期,求索無厭。”

高誘註:“期,度。”

7.必,必定。

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“期死,非勇也。”

杜預註:“期,必也。”

《漢書·路溫舒傳》:“畫地為獄,議不入;刻木為吏,期不對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期,猶必也。議必不入對。”

宋孔平仲《續世說·方正》:“陛下必欲面釋此僧,請先殺臣,然後取之。不然,臣期不奉詔。”

元迺賢《答祿將軍射虎行》:“將軍聞之毛髮豎,拔劍誓天期殺虎。”

8.期限。

《詩·王風·君子於役》:“君子於役,不知其期。”
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酒酣,乃持券如前合之,能與息者,與為期。”

《文選·謝靈運〈過始寧墅〉詩》:“揮手告鄉曲,三載期歸旋。”

李善註:“三載黜陟幽明,故以為限。”

宋丁謂《丁晉公談錄》:“無了期,無了期,營基纔了又倉基。”

9.百歲曰期。亦泛指老,高壽。
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朕宅帝位,三十有三載,耄期倦於勤。”

蔡沈集傳:“九十曰耄,百年曰期。”

《古詩十九首·生年不滿百》:“仙人王子喬,難可與等期。”

三國魏曹植《贈白馬王彪》詩:“王其愛玉體,俱享黃髮期。”

10.預定的時間;選定的日子。
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既辱且危,死期將至。”

三國魏應璩《與從弟君苗君胄書》:“朱明之期,已復至矣。”

宋蘇舜欽《歙州黟縣令朱君墓誌銘》:“僕將葬祖父於真,有期矣。敢以銘煩於君,其毋拒!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太平天國·士階條例》:“每年於正月即行考試士子等,未免用功無期。”

11.指一段時間。如:學期、假期、潛伏期。

12.待;看待。

《莊子·寓言》:“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,是非先也。”

郭象註:“期,待也。”

《北齊書·文襄帝紀》:“時人雖聞器識,猶以少年期之,而機略嚴明,事無凝滯,於是朝野振肅。”

金元好問《中州集·雷禦史淵小傳》:“生平慕田疇、陳元龍之為人,而人亦以古人期之。”

明張居正《再辭恩命疏》:“奉聖旨‘卿以古人自期,致君安國,不計爵祿,朕所深信’。”

13.相當;相合。
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臯陶,惟茲臣庶,罔或於予正,汝作士,明於五刑,以弼五教,期於予治。”

孔傳:“期,當也。歎其能以刑輔教,當於治體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傳言‘當於治體’,言臯陶用刑輕重得中於治體與正相當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祭呂衡州溫文》:“積乎中不必施於外,裕乎古不必諧於今。二事相期,從古至少。”

14.常。

《史記·萬石張叔列傳》:“仁為人陰重不泄,常衣敝補衣溺褲,期為不絜清,以是得幸。”

張守節正義:“期,猶常也。”

15.見“期期”。

16.地質學上小於“世”的地質時代單位。

17.量詞。用於分期的事物。

18.通“綦”。極。

《荀子·富國》:“仁人之用國,將脩誌意,正身行,伉隆高,致忠信,期文理。”

王先謙集解引楊倞曰:“期,當為綦。極文理,謂其有條貫也。”

19.通“旗”。

《禮記·射義》:“旄期稱道不亂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期,本又作旗。”

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中期推琴。”

黃丕烈劄記:“期、旗,同字。”按,中期,《史記·魏世家》作“中旗”。

20.通“惎”。教。

《淮南子·要略》:“發號施令,以時教期。”

俞樾《諸子平議·淮南內篇四》:“期,當讀為‘惎’。

《宣二年左傳》:‘楚人惎之。’杜註曰:‘惎,教也。’《文選·西京賦》:‘人惎之謀。’薛綜註曰:‘惎,教也。’是惎與教同義,故曰‘以時教惎’。”

21.通“夔”。參見“期牛”。

22.姓。參見“期思”。

II

ㄐ〡

〔《廣韻》居之切,平之,見。〕

“稘”的古字。

1.時間周而復始。分別指一周年,一個月或一整天。

《說文·禾部》引《虞書》:“稘,三百有六旬。”今本《書·堯典》作“期,三百有六旬有六日”。

孔傳:“匝四時曰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期,即匝也。”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叔生旦而立,期焉。”

杜預註:“從旦至旦為期。”

《北齊書·竇泰傳》:“﹝泰母﹞期而不產,大懼。”

《新唐書·張巡傳》:“賊將李懷忠過城下,巡問:‘君事胡幾何?’曰:‘二期。’”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象數一》:“冬至日行速,天運未期,而日已過表,故百刻而有餘;夏至日行遲,天運已期,而日未至表,故不及百刻。”

清王先謙《女慰慈壙銘》:“女慰慈期有二月,而字自菴先生之第三孫,又八月而殤。”

2.“期服”的省稱。

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喪禮,君與父母妻後子死,三年喪服,伯父叔父兄弟期。”

《漢書·師丹傳》:“為人後者為之子,故為所後服斬衰三年,而降其父母期,明尊本祖而重正統也。”

唐韓愈《祭鄭夫人文》:“爾幼養於嫂,喪服必以期。”
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繼母服》:“又曰:為人後者,為其父母期。按期者,自以本身,非殊親之與繼也。”參見“期服”。

3.通“其”。句末語氣助詞。表疑問。

《詩·小雅·頍弁》:“有頍者弁,實維何期。”

鄭玄箋:“期,辭也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期,本作‘其’,音基。”

阅读:2407

●期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