礙
簡體礙字的筆畫:13畫;繁體礙字筆畫:19畫。
(礙,礙)
ài
ㄞˋ
〔《廣韻》五溉切,去代,疑。〕
1.限止;阻擋。
《列子·力命》:“獨往獨來,獨出獨入,孰能礙之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聲律》:“將欲解結,務在剛斷,左礙而尋右,末滯而討前。”
宋王安石《溝港》詩:“溝港重重柳,山坡處處梅。小輿穿麥過,狹徑礙桑回。”
清吳騫《扶風傳信錄》:“自言宋時宮嬪,生時為宮監,相與有情,而不諧夫婦……夙昔之夕,在袁氏樓,思一遂之,而又礙於老祖。”
碧野《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》第六章:“山上沒有路,到處又是亂石,又是荊棘,掛手礙腳地,實在難爬。”
2.妨礙。
南朝梁簡文帝《折楊柳》詩:“葉密鳥飛礙,風輕花落遲。”
宋辛棄疾《沁園春·帶湖新居將成》詞:“要小舟行釣,應先種柳,疏籬護竹,莫礙觀梅。”
清陳確《答查石丈書》:“駁未當而又駁之,亦至誠之心也。夫何礙!”丁玲《母親》二:“這漢子用得呢。是個本分家夥。隻要不去礙他,他做事總是像做自己的一樣。”
3.障礙。
漢揚雄《法言·君子》:“子未睹禹之行水與?一東一北,行之無礙也。”
五代齊己《船窗》詩:“舉頭還有礙,低眼即無妨。”一本作“礙”。
《西遊記》第三回:“上天有路,入地有門;步日月無影,入金石無礙。”
4.牽掛。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二回:“那時我身入空門,一身無礙,萬緣俱寂。”
5.遮蔽。
唐杜甫《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詩》之一:“鵬礙九天須卻避,兔藏三窟莫深憂。”
宋韓琦《登廣教院閣》詩:“高臺面壘包平野,老柏參天礙遠山。”
6.見“礙夜”。
阅读:124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