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端
(發端,發端)
1.開始;起頭。
《後漢書·五行誌一》:“凡別字之體,皆從上起,左右離合,無有從下發端者也。”
《宣和遺事》前集:“凡天神降臨事,蓋發端於王老誌,而極於林靈素。”
《孽海花》第二六回:“金寶兩妃的貶謫……這不是廢立的發端嗎?”蔡元培《美術的起原》:“要之音樂的發端,不外乎感情的表出。”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·論“舊形式的采用”》:“首先提出的是舊形式的采取,這采取的主張,正是新形式的發端,也就是舊形式的蛻變。”
2.特指一篇或一段文章的開頭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章句》:“至於夫惟蓋故者,發端之首唱。”
宋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法》:“發端忌作舉止,收拾貴在出場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結構》:“吾於發端之始,即以諷刺戒人。”
清俞樾《春在堂隨筆》卷五:“其詩每章皆以‘嗚呼’發端。”
3.指律詩的起首二句。
宋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體》:“有古律,有今律。有頷聯,有發端,有落句。”
胡才甫箋註:“徐師曾《詩體明辯》謂律詩起首二句名起聯,又名發句,亦稱發端。”
4.猶提出。
《明史·李時傳》:“所建諸典禮,鹹他人發端,而時傅會成之。”
《明史·姦臣傳·溫體仁》:“所欲推薦,陰令人發端,己承其後。”
清薛福成《答袁戶部書》:“凡兩國交涉,遇本國關係利害之事,無論於彼國有無先施,皆可發端。”
阅读:119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