鐻
鐻字的筆畫:21畫;
I
jù
ㄐㄩˋ
〔《廣韻》其呂切,上語,群。〕
同“虡”。
古代懸掛鐘鼓的架子兩側的柱子。
《周禮·春官·典庸器》:“及祭祀,帥其屬而設筍虡。”
鄭玄註引漢杜子春曰:“橫者為筍,從者為鐻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鐻音距,舊本作此字,今或作虡。”
II
jù
ㄐㄩˋ
〔《廣韻》居禦切,去禦,見。〕
1.古代樂器名,猛獸形,木製,後為銅製。
《莊子·達生》:“梓慶削木為鐻,鐻成,見者驚猶鬼神。”
成玄英疏:“鐻者,樂器,似夾鍾。亦言鐻似虎形,刻木為之。彫削巧妙,不類人工,見者驚疑,謂鬼神所作也。”
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始皇既立,並兼六國,銷鋒鑄鐻,維偃幹革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下音巨。鐻,鐘也。”
2.通“鋸”。
《九章算術·句股》:“今有圓材,埋在壁中,不知大小。以鐻鐻之,深一寸,鐻道長一尺。問徑幾何。”
III
qú
ㄑㄩˊ
〔《廣韻》強魚切,平魚,群。〕
金銀製成的耳環。
《山海經·中山經》:“其狀人面而豹文,小要而白齒,而穿耳以鐻。”
郭璞註:“鐻,金銀器之名,未詳也,音渠。”
郝懿行義疏:“《說文》新附字引此經,雲:‘鐻,環屬也。’”
《後漢書·張奐傳》:“羌豪帥感奐恩德,上馬二十匹,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。”
阅读:115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