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
簡體無字的筆畫:4畫;繁體無字筆畫:12畫。
(無,無)
I
wú
ㄨˊ
〔《廣韻》武夫切,平虞,微。〕
1.沒有。
《詩·小雅·車攻》:“之子於征,有聞無聲。”
毛傳:“有善聞而無諠譁之聲。”
《史記·張釋之馮唐列傳》:“使其中無可欲者,雖無石槨,又何戚焉!”唐孟浩然《夏日南亭懷辛大》詩:“欲取鳴琴彈,恨無知音賞。”
元關漢卿《蝴蝶夢》第一摺:“福無重受日,禍有併來時。”
魯迅《朝花夕拾·範愛農》:“刀傷縮小到幾乎等於無。”
2.哲學概念。指虛無、空虛等。
《老子》:“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”
唐韓愈《明水賦》:“應於有,生於無。”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“題未定”草(七)》:“讀者是種種不同的,有的愛讀《江賦》《海賦》,有的欣賞《小園》或《枯樹》。後者是徘徊於有無生滅之間的文人。”
3.非,不是。
《管子·形勢》:“無德厚以安之,無度數以治之,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。”
《禮記·禮器》:“忠信之人,可以學禮。茍無忠信之人,則禮不虛道。”
4.死的婉辭。
《北齊書·神武帝紀下》:“王在,吾不敢有異;王無,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。”
《南史·齊豫章文獻王嶷傳》:“﹝蕭嶷﹞臨終,召子子廉、子恪曰:‘吾無後,當共相勉勵,篤睦為先。’”
5.微小。
《三國誌·魏誌·武帝紀》:“對揚我高祖之休命”裴松之註引三國魏魚豢《魏略》:“不意陛下乃發盛意,開國備錫,以貺愚臣,地比齊魯,禮同藩王,非臣無功所宜膺據。”
盧弼集解引趙一清曰:“無,微也;無功,謂微功也。”
6.連詞。不論。
《詩·魯頌·泮水》:“無小無大,從公於邁。”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
宋蘇軾《密州通判廳題名記》:“余性不慎語言,與人無親疏,輒輸寫腑臟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頤養·療病》:“人無貴賤窮通,皆有激切所需之物。”
7.連詞,即使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國無小,不可易也。無備,雖眾,不可恃也。”
8.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
《書·洪範》:“無偏無黨,王道蕩蕩;無黨無偏,王道平平。”
《史記·白起王翦列傳》:“今趙亡,秦王王,則武安君必為三公,君能為之下乎?雖無欲為之下,固不得已矣。”
南朝梁沈約《冠子祝文》:“無恥下問,乃致高車。”
清納蘭性德《河瀆神》詞:“清漏沈沈無寐,為伊判得憔悴。”
9.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未曾”、“沒”。
《荀子·正名》:“知道之莫之若也,而不從道者,無之有也。”
10.副詞,表示反問,相當於“得無”。
《儀禮·士喪禮》:“兆基,無有後艱?”鄭玄註:“兆域之始,得無後將有艱難乎?”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太仁薛公則大臣無重,太不忍諸田則父兄犯法。”
王先慎集解:“此謂齊王不裁抑薛公,則大臣得無重乎?無,猶得無。”
11.副詞。表示禁止,相當於“不可”、“不要”。
《書·益稷》:“無若丹朱傲,惟慢遊是好。”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君不如令敝邑深合於秦,而君無攻,又無借兵食。”
唐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:“皇帝曰嘻,無汝煩苦。”
清鈕琇《觚賸·蛟橋幻遇》:“三生夙契,今當與君償之,幸無疑懼。”
12.副詞。用於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
唐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詩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唐楊巨源《寄江州白司馬》詩:“江州司馬平安否,惠遠東林住得無?”元馬致遠《薦福碑》第一摺:“阻隔三千裏,你可便近新來安樂無?”清顧炎武《塞下曲》:“陛下寬仁多不殺,可能生入玉門無?”
13.助詞。用於句首,無義。
《詩·大雅·文王》:“王之藎臣,無念爾祖。”
毛傳:“無念,念也。”
《左傳·昭公六年》:“《書》曰:‘聖作則。’無寧以善人為則,而則人之辟乎?”杜預註:“無寧,寧也。”
14.通“幠”。覆蓋的布。
15.通“鄦”。古國名。後以為姓氏,假“許”為之。
周宣王時有無專。
《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·周無專鼎》:“司徒南仲右,無專入門立中廷。”
阮元釋:“無專,‘無’字當讀為鄦。古鄦字每省邑。”
II
mó
ㄇㄛˊ
見“南無”。
阅读:197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