纊
簡體纊字的筆畫:6畫;繁體纊字筆畫:20畫。
(纊,纊)
kuàng
ㄎㄨㄤˋ
〔《廣韻》苦謗切,去宕,溪。〕
亦作“絖”。
1.古時指新絲綿絮。後泛指綿絮。
《書·禹貢》:“厥篚纖纊。”
《禮記·喪大記》:“屬纊以俟絕氣。”
鄭玄註:“纊,今之新綿。”
唐韓愈《苦寒》詩:“探湯無所益,何況纊與縑。”
明徐復祚《投梭記·逆節》:“軍聲動地歡,氣桓桓,恩逾挾纊春風暖。”又,古時帝王用以塞耳,上懸於紞,下飾玉,謂之瑱,冕、弁等皆有之。
漢班固《白虎通·紼冕》:“纊塞耳,示不聽讒也。”
唐韓愈《苦寒》詩:“褰旒去耳纊,調和進梅鹽。”
2.繭。
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:“小人在上位,如寢關曝纊,不得須臾寧。”
高誘註:“纊,繭也。”
阅读:116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