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爓

爓字的筆畫:20畫;

I

yàn

〡ㄢˋ

〔《廣韻》以贍切,去豔,以。〕

火焰。

漢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焱焱炎炎,揚光飛文,吐爓生風,欱野歕山。”

《文選·左思〈蜀都賦〉》:“火井沈熒於幽泉,高爓飛煽於天垂。”

李善註引《說文》:“爓,火焰也。”

《宋書·武帝紀上》:“時東北風急,因命縱火,煙爓張天,鼓噪之音震京邑。”

唐趙元一《奉天錄》卷二:“洪爓千尺,白日為之韜光。”

II

xún

ㄒㄩㄣˊ

qián

ㄑ〡ㄢˊ

〔《廣韻》徐鹽切,平鹽,邪。〕

1.用熱水燙肉使半熟。亦指燙過的肉。古代用為祭品。

《禮記·禮器》:“郊血,大饗腥,三獻爓,一獻孰。”

鄭玄註:“爓,沈肉於湯也。”

2.用熱水燙而去毛。本作“燅”,後多作“燖”。

《周禮·地官·封人》:“歌舞牲及毛炮之豚”漢鄭玄註:“毛炮豚者,爓去其毛而炮之。”

《晉書·符生載記》:“生剝牛羊驢馬,活爓雞豚鵝。”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養豬》:“﹝母豬﹞有柔毛者,爓治難淨也。”

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述林·長沙方言續考》:“爓,《周禮·地官·封人》註雲:‘毛炮豚者,爓去其毛而炮之。’《釋文》雲:‘爓,似鹽反。字或作燅。’《通俗文》雲:‘以湯去毛曰燅。’《廣韻》雲:‘燅,徐鹽切。’按長沙今以熱湯去毛曰爓毛。”

3.猶燒。
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甄雲卿》:“﹝甄雲卿﹞將亡之日,命其子爓湯……乃入浴更衣,與木訣。”

阅读:1075

●爓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