焮
焮字的筆畫:12畫;
xìn
ㄒ〡ㄣˋ
〔《廣韻》香靳切,去焮,曉。〕
亦作“炘”。
1.燃燒;燒炙。
《左傳·昭公十八年》:“司馬、司寇列居火道,行火所焮。”
杜預註:“焮,炙也。”
《金史·衛紹王紀》:“中都火,焮民居。”
明郎瑛《七修類稿·奇謔三·竹米》:“竹葉之間,笣絡成穟而實焉。採之而舂,得黑色碎米,焮之而食,味少澀而飽。”
2.照耀;照亮。
唐段成式《觀山燈獻徐尚書》詩序:“初,爍空焮谷,漫若朝炬。”
明劉基《題揭伯洪〈山居圖〉》詩:“黃埃晦城市,赤日焮逵道。”
3.熾盛;興旺。
晉郭璞《答賈九州愁詩》:“亂離方焮,憂虞匪歇。”
《老殘遊記》第十九回:“那知莊家大焮起來,不但吳二早已輸盡,就連許亮也輸光了。”
4.發炎腫痛。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菜一·葫》:“至夜則火焮滿背,瘡高阜而熱,夜得安寢矣。”
阅读:105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