褶
褶字的筆畫:16畫;
I
dié
ㄉ〡ㄝˊ
〔《廣韻》徒協切,入帖,定。〕
夾衣。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襌為絅,帛為褶。”
鄭玄註:“有表裏,而無著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褶音牒,裌也。”參見“褶衣”。
II
xí
ㄒ〡ˊ
〔《廣韻》似入切,入緝,邪。〕
〔《廣韻》是執切,入緝,禪。〕
1.褲褶服中的上衣。始為左衽騎服,後亦改為右衽,用作常服、朝服。
《三國誌·魏誌·崔琰傳》:“唯世子燔翳捐褶,以塞眾望,不令老臣獲罪於天。”
《晉書·輿服誌》:“黑褲褶將一人,騎校、鞀角各一人。”
《資治通鑒·陳宣帝太建十四年》:“叔堅手搤叔陵,奪去其刀,仍牽就柱,以其褶袖縛之。”
胡三省註:“褶,音習,布褶衣也,今之寬袖。”
周錫保《中國古代服飾史》第六章第一節:“北方各民族大多是從事於畜牧生活,習於騎馬,涉水草,所以他們的衣著大多以衣褲為主,即上身著褶,下身著褲,稱之曰‘褲褶服’。”
2.用以指褲。
唐李賀《追賦畫江潭苑》詩之一:“路指臺城迥,羅薰褲褶香。”
王琦彙解:“《中華古今註》:‘褲,蓋古之裳也,周武王以布為之,名曰褶;敬王以繒為之,名曰褲,但不縫口而已。’琦按:恐即今馬上所著戰裙之類。”
沈從文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·北朝景縣封氏墓著褲褶俑》:“褲褶形象特徵,除膝下加縛,分大小口,此外終難明確。所以到後來有人以為褶就是褲的別名,隻指膝下加縛帶的大口褲而言。”
3.古代的一種便服。參見“褶子”。
4.指舊時女子的膝襪。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聲容·鞋襪》:“男子飾足之衣,俗名為襪,女子獨易其名曰‘褶’,其實褶即襪也。”
III
zhě
ㄓㄜˇ
亦作“摺”。
1.衣裙上的褶襉或經摺叠而留下的痕跡。
唐張祜《觀杭州柘枝》詩:“看著遍頭香袖褶,粉屏香帕又重隈。”
曹禺《日出》第一幕:“她穿著極講究的晚禮服,顏色淡雅,多褶的裙裾拖在地面如一片雲彩。”
2.臉上的皺紋。
《人民文學》1981年第7期:“我的師傅夠老的了,有七十歲,可頭發烏黑發亮,臉上也沒有褶,光溜溜像個蘋果。”
阅读:98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