溜
簡體溜字的筆畫:14畫;繁體溜字筆畫:13畫。
(參見霤)
I
liù
ㄌ〡ㄡˋ
〔《廣韻》力救切,去宥,來。〕
1.古水名。
《晏子春秋·雜上七》:“蚤歲溜水至,入廣門。”
《說文·水部》:“溜,溜水,出鬱林郡。”
段玉裁註:“鬱林郡在今廣西……柳江即古溜水,後世訛其字耳。”
2.水流。
晉陸機《招隱》詩:“山溜何泠泠,飛泉漱鳴玉。”
金元好問《龍泉寺》詩之四:“遶渠寒溜夜潺潺,說有蛟龍在石間。”
元袁桷《灤河》詩:“維時雨新過,急溜糟床註。”
《老殘遊記》第十二回:“看那河身不過百十丈寬,當中大溜約莫不過二三十丈,兩邊俱是平水。”
3.用以指瀑布。
唐方幹《題報恩寺上方》詩:“巖溜噴空晴似雨,林蘿礙日夏多寒。”
4.流;淌。
《戰國策·韓策一》:“段規謂韓王曰:‘分地必取成臯。’韓王曰:‘成臯,石溜之地也,寡人無所用之。’”吳師道補註:“溜,言多山石,水所溜也。”
《文選·左思〈魏都賦〉》“林藪石留而蕪穢”晉張載註:“喻土地多石,猶人物之有留結也。一曰:壤漱而石也。或作溜字。”
南朝陳徐陵《山齋》詩:“砌水何年溜,簷桐幾度春。”
唐無可《禪林寺》詩:“遠泉和雪溜,幽磬帶松聞。”
清厲鶚《普天樂·春水》曲:“雪初消,波微溜。”
魯風紅路《戰猶酣·山村的早晨》詩:“一夜大雨沒住溜,漲了小河平了溝。”
5.湍急。
《英烈傳》第十四回:“那時月明風順,水溜江深。”
清魏源《與涇縣包慎伯大令書》:“言常、鎮、揚三府所隸江面,外無遮欄,潮來甚溜,亦難防守。”
6.用以指急流。
宋歐陽修《伊川泛舟》詩:“春谿漸生溜,演漾迴舟小。”
7.瞥視;掃視。
宋呂渭老《千秋歲》詞:“洞房晚,千金未直橫波溜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九一回:“﹝寶蟾﹞說著,卻把眼睛溜著金桂一笑。”
老舍《二馬》第一段一:“他們是什麽也不聽,光在圈兒外邊最惹人註目的地方站著,眼睛往四下裏溜。”
丁玲《小火輪上》:“她趕快把眼光溜到她左邊去了。”
8.圓轉;滑溜;流利。
宋歐陽修《玉樓春》詞之二八:“佳人向晚新妝就,圓膩歌喉珠欲溜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四七回:“你是磨磚砌的喉嚨,著實又光又溜。”
清李漁《憐香伴·女校》:“小妹的詩雖不好,機到還來得溜。”
《花城》1981年第6期:“越懷疑自己的記憶力越記不住,到第四天才背得很溜。”
9.練,活動。
老舍《趙子曰》第十四:“﹝趙子曰﹞口也不漱到城外護城河岸去溜嗓子。”
老舍《駱駝祥子》一:“兩三個星期的工夫,他把腿溜出來了。”
10.傳喚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二回:“到十六日,叫小廝拿了一個‘都督府’的溜子,溜了一班戲子來謝神。”
11.量詞。串;條;排。用以表示成串、成條、成排的事物。
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說成篇,道成溜,問一答十,問十道百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七一回:“邢夫人、王夫人帶領尤氏、鳳姐並族中幾個媳婦,兩溜雁翅,站在賈母身後侍立。”
楊朔《永定河紀行》:“幾百人立時跳進冷水裏,胳臂挽著胳臂,排成一長溜。”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十六:“滬江紗廠的工會辦公室在倉庫對面,那兒一溜平房,倒數第三間就是。”
12.某一地點附近的地方。
《水滸傳》第三四回:“眾軍馬正躲得弩箭時,隻得叫苦,上溜頭滾下水來,一行人馬卻都在溪裏,各自掙紮性命。”
老舍《龍鬚溝》第二幕:“這不是咱們這溜兒要安上自來水了嗎?”
13.方言。用石灰、水泥等塗抹、堵糊縫隙。如:墻砌好了,就剩下溜縫了。天冷了,拿紙條把窗戶縫溜上。
14.通“霤”。屋檐滴水處。
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三進,及溜,而後視之。”
孔穎達疏:“溜謂檐下水溜之處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屋霤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示元度》詩:“五楸東都來,斸以遶簷溜。”
15.通“遛”。漫步,慢慢走。
李劼人《死水微瀾》第四部分七:“更喜歡把一個養在精緻小籠中的百靈子,擎到大花園小花園裏去溜。”
沈從文《老實人》:“到北海去溜,原是一些公子小姐的事!”
II
liū
ㄌ〡ㄡ
1.滑動;滑落。
宋邵雍《插花吟》:“酒涵花影紅光溜,爭忍花前不醉歸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八回:“這個當兒,那紀獻堂離開書房,一似溜了韁的野馬,益發淘氣得無法無天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十六章:“這時剛下過雨,地皮鬆軟,陡斜的山崖溜下去也跌不死人。”
2.偷偷地走;悄悄地走。
元王曄《桃花女》第三摺:“倘或禮物有些不臻,打將起來,我在後面好溜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景蘭江見不是事,悄悄在黑影裏把匡超人拉了一把,往小巷內,兩人溜了。”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一:“他旋即關緊了大門,好像防備有壞人跟在汽車後面溜進來似的。”
吳運鐸《把一切獻給黨·童年》:“﹝我﹞急急忙忙地跑到直井圍墻門口,趁警察不註意,溜了進去。”
3.順手竊取;偷偷地拿。
《醒世恒言·赫大卿遺恨鴛鴦絛》:“差人各溜過幾件細軟東西,到拿地方同去回官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九:“被我趁他不見,溜了一張來。”
明葉憲祖《團花鳳》第二摺:“你到莫弄風家裏溜出那股釵兒,便拿來見我。”
4.隨順;順著。
《紅樓夢》第七一回:“你想想那老子娘,在那邊管家爺們跟前,比我們還會溜呢。”
楊朔《三千裏江山》第七段:“溜著繩子一找,好傢夥,十來個槍手都藏在大土坑裏,有板有眼拉著繩子。”
5.一種烹調法。微煮一下或經油炸後再加芡粉。
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釋器》:“江浙人謂食物入釜微煮曰溜。”
李劼人《大波》第三部第八章:“把昨天留下的宣威火腿切一截,另外炒個醋溜蓮花白。”
6.詞綴。用在形容詞之前或之後,多叠用。
《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·包龍圖陳州糶米記》:“棒打棠梨甜蜜蜜,鞭敲酸棗醋溜溜。”參見“溜嚴”。
III
liú
ㄌ〡ㄡˊ
〔《集韻》力求切,平尤,來。〕
見“溜火”。
阅读:224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