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復

簡體復字的筆畫:9畫;繁體復字筆畫:12畫。

(參見復,複)

I

ㄈㄨˋ

同“復”。

II

ㄈㄨˋ

同“複”。

簡體復字的筆畫:9畫;繁體復字筆畫:12畫。

(復,復)

ㄈㄨˋ

〔《廣韻》房六切,入屋,奉。〕

〔《廣韻》扶富切,去宥,奉。〕

亦作“復”。

1.還,返回。

《易·泰》:“無往不復。”

高亨註:“復,返也。”

《穀梁傳·宣公八年》:“公子遂如齊,至黃乃復。”

唐李頻《寄遠》詩:“槐欲成陰分袂時,君期十日復金扉。槐今落葉已將盡,君向遠鄉猶未歸。”

元劉祁《歸潛誌序》:“由魏過齊入燕凡二千裏,甲午歲復於鄉。”
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察知·楊評事》:“舟子張潮,利其金,潛移舟僻所,沈趙而復,詐為熟睡。”

2.抵償;償還。

《漢書·陳湯傳》:“貳師將軍李廣利捐五萬之師,靡億萬之費,經四年之勞,而廑獲駿馬三十匹,雖斬宛王毌鼓之首,猶不足以復費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復,償也。”
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勾踐陰謀外傳》:“願從大王請糴,來歲即復太倉,惟大王救其窮窘!”

3.謂歸還。參見“復政”。

4.恢復;康復。
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王召孟嘗君而復其相位。”

宋曾鞏《初夏有感》詩:“自然感疾憊形體,後日雖復應伶俜。”

清周中孚《鄭堂劄記》卷四:“好古之士,宜本誌敘所采《七錄》大略,取而編成一書,以復十二卷之舊。”

5.收復;光復。

《周書·文帝紀下》:“企子元禮尋復洛州,斬東魏刺史杜密。”

唐韓愈《楊燕奇碑文》:“貞元二年,從司徒劉公復汴州。”

清洪昇《長生殿·收京》:“元帥在上,帝京初復,十室九空,為今之務,當先招集流移,使安故業。”

6.重複;反覆;回環。

《孫子·虛實》:“故其戰勝不復,而應形於無窮。”

曹操註:“不重復動而應之也。”

三國魏嵇康《琴賦》:“是故復之而不足,則吟詠以肆誌;吟詠之不足,則寄言以廣意。”

宋王安石《和景純十四丈三絕》之三:“藏春花木望中迷,水復山長道阻躋。”

7.告訴;回答;回覆。

《管子·中匡》:“管仲會國用,三分之二在賓客,其一在國。

管仲懼而復之。”

尹知章註:“復,白也。”

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子虛賦〉》:“先生又見客,是以王辭而不復,何為無用應哉!”李善註引司馬彪曰:“復,答也。”

唐韓愈《祭穆員外文》:“誨余以義,復我以誠。終日以語,無非德聲。”

《宋史·王鼎傳》:“永德橫猾,執政重違其奏,乃命三司判官一員將永德就鼎議,發八難,永德不能復。”

清唐甄《潛書·善施》:“有賈於交廣者,或語之以欲得椰實。比及三年而反,其人已死矣,乃陳椰實於位而告以復之。”

8.又;更;再。

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。”
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於是遂誅高漸離,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。”

《古詩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“棄捐勿復道,努力加餐飯。”

元馬祖常《湖北驛中偶成》詩:“江田稻花露始零,浦中蓮子青復青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俠女》:“本期一索而得,不意信水復來,遂至破戒而再。”

魯迅《熱風·對於批評家的希望》:“或則嘆息現代作品之沒有血淚,那是怕著作界復歸於輕佻。”

9.報復。
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外傳記計倪傳》:“﹝子胥﹞三年自咎,不親妻子,飢不飽食,寒不重綵,結心於越,欲復其仇。”

《燕丹子》卷中:“丹嘗質於秦,秦遇丹無禮,日夜焦心,思欲復之。”

唐韓愈《黃家賊事宜狀》:“或復私讎,或貪小利,或聚或散,終亦不能為事。”

10.謂實踐諾言。
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子曰:‘信近於義,言可復也。’”朱熹集註:“復,踐言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非國語上·荀息》:“不得中正而復其言,亂也,惡得為信?”元揭傒斯《蕭景能墓誌銘》:“與人交,和易簡諒,言必可復。”

11.謂免除徭役或賦稅。

《荀子·議兵》:“中試,則復其戶,利其田宅。”

楊倞註:“復其戶,不徭役也。”

梁啟雄簡釋引《漢書·刑法誌》註:“復,謂免其賦稅也。”

《漢書·五行誌下之下》:“裁什一之稅,復三日之役。”

唐元稹《處分幽州德音制》:“其管內八州百姓,並宜給復一年。”

清顧炎武《生員論中》:“是三者,法皆得以復其戶,而無雜泛之差。”

12.泛指消除。

《後漢書·鮑昱傳》:“旱既太甚,將何以消復災眚?”

13.古喪禮稱召喚始死者的靈魂為“復”。
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復,盡愛之道也。”

鄭玄註:“復,謂招魂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始死招魂復魄者,盡此孝子愛親之道也……招魂者,是六國以來之言,故《楚辭》有《招魂》之篇,《禮》則雲‘復’,冀精氣反復於身形。”

《禮記·喪服小記》:“復與書銘,自天子達於士,其辭一也。”

《南史·韋粲傳》:“大同中,帝嘗不豫,一日暴劇,皇太子以下並入侍疾,內外鹹雲帝崩。

粲將率宮甲度臺,微有喜色,問所由那不見辦長梯。以為大行幸前殿,須長梯以復也。”

明李贄《招魂》:“朱子曰:古者人死,則以其上服升屋履危,北面而號曰:‘臯某復。’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屍。此《禮》所謂‘復’也。”參閱《通典·禮九八》。

14.通“覆”。庇護;覆蓋。

《詩·小雅·蓼莪》:“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”

高亨註:“復借為覆。庇護之意。”

《文子·上德》:“陰難陽,萬物昌;陽復陰,萬物湛。物昌無不贍也,物湛無不樂也。”

15.通“覆”。傾覆;顛覆。

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初,伍員與申包胥友。其亡也,謂申包胥曰:‘我必復楚國。’”楊伯峻註:“《史記·伍子胥傳》作‘我必覆楚’,復即覆,傾覆也。此復乃假借字。

俞樾《平議》亦雲。”

16.地室。

《詩·大雅·綿》:“古公亶父,陶復陶穴,未有家室。”

《商君書·徠民》:“人之復陰陽澤水者過半。”一說為開掘於住穴之內的竇窖。參閱於省吾《澤螺居詩經新證·陶復陶穴》。

17.通“腹”。豐厚。

《呂氏春秋·上農》:“民農則其產復,其產復則重徙。”

許維遹集釋:“《月令》‘復’作‘腹’。

鄭註:‘腹,厚也。’”

18.通“複”。參見“復道”、“復格”。

19.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,卦形為震下坤上。

《易·復》:“復。亨。出入無疾。”

20.姓。

春秋楚有復遂。見《左傳·文公十年》。

阅读:1499

●復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