拾帶重還
【成語】:拾帶重還
【拼音】:shí dài zhòng huán
【解釋】:比喻拾到財物,物歸原主,不占為己有。
【出處】: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遊香山寺,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,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,裴度守候著還了她。見宋·丁用晦《芝田錄·裴度》。
【示例】:
【近義詞】:物歸原主
【反義詞】:
【語法】:作賓語、定語;用於處事
【成語故事】:傳說唐朝時期,宰相裴度年少時遊覽香山寺,撿到一個婦人遺失的三條寶帶,盡管他很喜歡,但是他不據為己有,而是在原地等待失主的到來,原來是這個婦人借來為她父親脫罪用的。裴度毫不猶豫地還給他
(拾帶重還,拾帶重還)
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遊香山寺,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,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,裴度守候著還了她。見宋丁用晦《芝田錄·裴度》。後以喻拾到財物,物歸原主,不占為己有。
《警世通言·呂大郎還金完骨肉》:“這不意之財,雖則取之無礙,倘或失主追尋不見,好大一場氣悶。古人見金不取,拾帶重還。我今年過三旬,尚無子嗣,要這橫財何用!”
阅读:171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