逖
逖字的筆畫:10畫;
tì
ㄊ〡ˋ
〔《廣韻》他歷切,入錫,透。〕
1.遠,不近。
《書·牧誓》:“逖矣,西土之人。”
孔傳:“逖,遠也。”
《陳書·高祖紀上》:“逖矣水寓之鄉,悠哉火山之國。”
2.疏遠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敬服王命,以綏四國,糾逖王慝。”
杜預註:“逖,遠也。有惡於王者,糾而遠之。”一說為懲治。
楊伯峻註:“惠棟《補註》則曰:‘《魯頌》“狄彼東南”,鄭《箋》雲:“狄當為剔。剔,治也。”此傳當訓為治也。’則糾逖為義近詞連用,是也。”
南朝宋顏延之《三月三日曲水詩序》:“勤恤民隱,糾逖王慝。”
3.通“惕”。憂患。
《易·渙》:“渙其血去,逖出,無咎。”
江藩述補:“虞氏(虞翻)訓逖為憂。
《說文》:惕,或從悐。蓋虞氏本作悐,故訓為憂,後人傳寫誤為逖……姑從虞義。”
阅读:114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