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
給字的筆畫是:9畫
簡體給字的筆畫:9畫;繁體給字筆畫:12畫。
(給,給)
I
j·
ㄐ〡ˇ
〔《廣韻》居立切,入緝,見。〕
1.豐足;充裕。
《管子·國蓄》:“故使蓄賈遊市,乘民之不給,百倍其本。”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行之十年,秦民大說,道不拾遺,山無盜賊,家給人足。”
宋丁用晦《芝田錄·崔蠡》:“太夫人喪事所須,不能無費。某以辱孫姪之行,又且貲用稍給,願以錢三百萬濟公大事。”
宋宋敏求《春明退朝錄》卷下:“租庸使元載以吳越雖兵荒後,民產猶給,乃辟召豪吏分宰列邑以重斂之。”
清毛祥麟《對山餘墨·雪兒》:“道光初,江南饑,鬥米千錢,童衣食常不給。”
2.供給;供養。
《莊子·讓王》:“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,足以給饘粥。”
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寡人之國貧,恐不能給也。”
晉陶潛《讀〈山海經〉》詩之八:“赤泉給我飲,員丘足我糧。”
宋曾鞏《本朝政要策·漕運》:“宋興,承周制,置集津之運,轉關中之粟,以給大梁。”
清劉正誼《自笑》詩:“鬻田買古硯,貸米給詩僧。”
3.泛指供應。
《墨子·備梯》:“手足胼胝,面目黧黑,役身給使,不敢問欲。”
唐韓愈《潮州祭神文》之二:“幸身有衣,口得食,給神役也。”
清侯方域《宦官論》:“太祖之制,內侍數人給灑掃而已,不使識字也;故迄於宣宗不受其禍。”
4.敏捷。
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勇膽猛戾,則輔之以道順;齊給便利,則節之以動止。”
楊倞註:“齊、給、便、利,皆捷速也。”
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上以朔口諧辭給,好作問之。”
顏師古註:“給,捷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才略》:“潘嶽敏給,辭自和暢。”
《新唐書·宇文融傳》:“張九齡謂說曰:‘融新用事,辯給多詐,公不可忽。’”
5.連及。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誡莫如豫,豫而後給。”
韋昭註:“豫,備也。給,及也。”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下馬地鬥,劍戟相接,去就相薄,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。”
顏師古註:“給,謂相連及。”
唐韋瓘《周秦行紀》:“忽車音馬跡相雜,羅綺煥燿,旁視不給。”
II
gěi
ㄍㄟˇ
1.使對方得到或遭受到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十八回:“照你這樣給起來,除非真是發了財;隻怕發了財,也供應他們不起呢!”柯巖《奇異的書簡·追趕太陽的人》:“是啊,你就想想吧,無論如何,稅收是要錢--取!而吳丙治所走過的每一個腳印卻是服務--給!”
2.被。表示被動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五回:“倘給都老爺查著了,他不問三七二十一,當街就打。”
沙汀《航線》:“軍隊給堵住了呀,通不過。”
周立波《山鄉巨變》上二:“自從他那一個寶貝自發社給我砍掉了,連我的話,他也不信了。”
3.為;替。引進動作的承受者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十七回:“行李鋪蓋也叫他們給你送出來。”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一部一:“‘你趕了多少年車了?’蕭隊長又問。‘二十八年。可盡是給別人趕車。’”
4.跟;向。引進動作的對象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十七回:“吃過晚飯,仍到帳房裏,給乙庚談天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七章:“金書記,我給你說幾句心裏的話。”
吉學霈《洛陽橋上》:“我照實給他說了。”
5.讓;使;叫。表示容許或致使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五三回:“鄒師父是從來不給人贏的,今日一般也輸了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五回:“忽然一天,同了兩個人來,要看那玉佛、花瓶、如意。我們取出來給他看。”
魯迅《朝花夕拾·〈狗·貓·鼠〉》:“看地上,躺著一匹隱鼠……取來給躺在一個紙盒子裏,大半天,竟醒過來了。”
6.用於動詞前,表示加強被動或處置等語氣。
巴金《探索集·再論說真話》:“哪怕是給鋪上千萬朵鮮花,謊言也不會變成真理。”
魯光《中國姑娘》一:“興許正是這股不服輸的熾熱的火焰,把傷心的淚水給燒乾了吧!”
阅读:117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