嫌疑
1.疑惑難辨的事理。
《墨子·小取》:“處利害,決嫌疑。”
《楚辭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奉先功以照下兮,明法度之嫌疑。”
朱熹集註:“嫌疑,謂事有同異而可疑者也。”
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夫《春秋》,上明三王之道,下辨人事之紀,別嫌疑,明是非,定猶豫。”
2.謂被懷疑有某種行為的可能性。
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七·君子行一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處嫌疑間。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
《新唐書·劉文靜傳》:“公據嫌疑之地,勢不圖全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二七回:“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。”
魯迅《偽自由書·文章與題目》:“用現在最流行的謚法來說,就是大有‘漢奸’的嫌疑。”
3.懷疑;猜疑。
《三國誌·吳誌·諸葛恪傳》:“山民去惡從化,皆當撫慰,徙出外縣,不得嫌疑,有所執拘。”
《南史·鄧琬傳》:“子勛次第既同,深致嫌疑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六:“上慮其兄弟日後嫌疑。”
阅读:132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