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言

言字的筆畫:7畫;

I

yán

〡ㄢˊ

〔《廣韻》語軒切,平元,疑。〕

1.話;言語。

《書·盤庚上》:“遲任有言曰:‘人惟求舊,器非求舊,惟新。’”

《魏書·釋老誌》:“浮屠正號曰佛屠,佛屠與浮圖聲相近,皆西方言,其來轉為二音。”

公劉《哀詩魂--懷詩人郭小川同誌》詩:“肺腑之言呵,銘刻於肺腑!”

2.專指責備之言;謗言。

《易·需》:“小有言。”

孔穎達疏:“雖小有責讓之言,而終得其吉也。”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楚卻宛之難,國言未已。”

楊伯峻註:“國言,國人之謗言。”一說,言,通“愆”。指過失。見聞一多《古典新義·周易義證類纂》。或專指善言。

《詩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匪言勿言,匪由勿語。”

鄭玄箋:“其所陳說非所當說,無為人說之也。”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二年》:“樊頃子曰:‘非言也。必不克。’”楊伯峻註:“《詩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‘匪言勿言’鄭箋以‘非所當說’解‘匪穫言’,則言謂善言,猶人謂善人。”

3.指一個字或一句話。

《論語·為政》: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無邪。’”

《後漢書·王充傳》:“箸《論衡》八十五篇,二十餘萬言。”

蕭乾《矛盾交響曲》:“這案子的辯駁書已積逾五十萬言。”

4.借指書;著作;文章。

漢賈誼《過秦論上》:“於是廢先王之道,燔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”

《北史·王誼傳》:“﹝誼﹞少有大誌,便弓馬,博覽群言。”

明袁宏道《敘小修詩》:“顧獨喜讀老子、莊周、列禦寇諸家言,皆自作註疏。”

明袁宏道《諸大家時文序》:“獨博士家言,猶有可取。”

5.代稱詩篇;歌辭。

南朝宋鮑照《代東武吟》:“主人且勿諠,賤子歌一言。”
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三:“湯岐公自行宮留守出守會稽,朝士以詩送行甚眾。

周子充在館中,亦有詩而亡之。

岐公以書再求曰:‘頃蒙贈言,乃為或者藏去。’子充極愛其遣辭之婉。”

6.學說;主張。
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天下之言不歸楊,則歸墨。”

《史記·樂毅列傳》:“樂臣公善修黃帝、老子之言,顯聞於齊,稱賢師。”

7.政令;號令。

《詩·大雅·抑》: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。”

鄭玄箋:“玉之缺尚可磨鑢而平,人君政教一失,誰能反覆之。”
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有不祭則修意,有不祀則修言。”

韋昭註:“言,號令也。”

8.說;說話。

《書·無逸》:“﹝殷高宗﹞三年不言。”

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周桓公言於王曰:‘我周之東遷,晉鄭焉依!’”

9.謂論,談論。

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。”

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:“故不通於物者,難與言化。”

唐韓愈《送楊少尹序》:“昔疏廣、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,於時公卿設供張,祖道都門外,車數百兩。道路觀者多歎息泣下,共言其賢。”

毛澤東《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》一:“在人民內部,民主是對集中而言,自由是對紀律而言。”

10.表達。

《書·舜典》:“詩言誌。”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詩以言誌。”

11.記載。
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書曰:‘鄭伯克段於鄢。’段不弟,故不言弟。”

《漢書·藝文誌》:“武帝時,河間獻王好儒,與毛生等共采《周官》及諸子言樂事者,以作《樂記》。”
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雜誌一》:“溫州雁蕩山,天下奇秀,然自古圖牒,未嘗有言者。”

12.問。

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若有言,則以束帛,如享禮。”

鄭玄註:“有言,有所告請,若有所問也。”

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十三·飲馬長城窟行一》:“入門各自媚,誰肯相為言!”章炳麟《謝本師》:“事德清俞先生,言稽古之學,未嘗問文辭詩賦。”

13.告知;告訴。

《禮記·哀公問》:“其順之,然後言其喪筭。”

鄭玄註:“言,語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民既從順,然後示語其喪紀節數以教之。”
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趙令人因申子於韓請兵,將以攻魏,申子欲言之君。”

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:‘走!復入言沛公,吾高陽酒徒也,非儒人也。’”

14.號召。

《後漢書·何進傳》:“﹝進﹞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……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,火照城中,皆以誅宦官為言。”

15.解釋引文、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,相當於“就是說”或“意思是”。

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《詩》雲:‘既醉以酒,既飽以德。’言飽乎仁義也。”

晉幹寶《搜神記》卷七:“今狂花生枯木,又在鈴閣之間,言威儀之富,榮華之盛,皆如狂花之發,不可久也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孟春》:“田事既飭”陳奇猷校釋:“猶言田事既已申明也。”

16.誓言;約言。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史載筆,士載言。”

鄭玄註:“言,謂會同盟要之辭。”

《左傳·哀公十四年》:“司馬曰:‘君與之言。’”杜預註:“使公與要誓。”
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初既與余成言兮,後悔遁而有他。”

17.指古代臣對君的呈文。

《三國誌·蜀誌·先主傳》:“先主上言漢帝曰:‘臣以具臣之才,荷上將之任,董督三軍,奉辭於外。’”晉幹寶《搜神記》卷五:“王莽居攝,劉京上言。”

18.嫌隙。

《國語·晉語二》:“驪姬使奄楚,以環釋言。”

汪遠孫發正:“驪姬與夷吾有隙,故使奄楚往解之。”

19.離間。
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君毋以小謀大,毋以遠言近,毋以內圖外。”

清汪遠孫《國語發正》卷八:“《爾雅·釋詁》:‘言,間也。’遠言近,即《左傳》‘遠間親’也。以此間彼曰間。”

20.料想;知道。

唐郭震《古劍篇》:“何言中路遭棄捐,零落漂淪古獄邊。”

唐李益《雜曲》詩:“誰言配君子,以奉百年身。”

21.喻指鳴叫。

明徐渭《葉子肅詩序》:“人有學為鳥言者,其音則鳥也,而性則人也。”

清戴名世《鸚鵡贊》:“人學女言,啁啁可駭。”

22.猶然;焉。多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

《詩·小雅·大東》:“睠言顧之,潸焉出涕。”

王先謙集疏:“《荀子·宥坐篇》引《詩》,‘睠言’作‘眷焉’,‘潸焉’作‘潸然’,亦魯異文。”

《後漢書·劉陶傳》引此作“睠然顧之。”

晉陶潛《讀〈山海經〉》詩之一:“歡言酌春酒,摘我園中蔬。”

南朝宋謝靈運《廬陵王墓下作》詩:“眷言懷君子,沈痛切中腸。”

23.連詞。猶而。

《詩·小雅·小明》:“念彼共人,興言出宿。”

朱熹集傳:“又自咎其不能見幾遠去,而自遺此憂。至於不能安寢,而出宿於外也。”

《古詩十九首·回車駕言邁》:“迴車駕言邁,悠悠涉長道。”

宋楊萬裏《人日詰朝從昌英叔出謁》詩:“今晨駕言出,從公南山西。”

24.猶於。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宰我、子貢善為說辭;冉牛、閔子、顏淵善言德行。”

25.助詞。無義。

《詩·周南·葛覃》:“言告師氏,言告言歸。”

朱熹集傳:“言,辭也。”

唐王維《青溪》詩:“言入黃花川,每逐青溪水。”

清顧炎武《謁夷齊廟》詩:“言登孤竹山,愾焉思古聖。”

26.通“訊”。軍中通訊問之人,指間諜之類。

《易·師》:“田有禽,利執言,無咎。”

27.通“音”。聲音。

《墨子·非樂上》:“黃言孔章。”

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·新證·墨子二》:“音、言字通,其實古本同字。”

28.大簫。

29.古地名。

《詩·邶風·泉水》:“出宿於幹,飲餞於言。”

朱熹集傳:“幹、言地名。適衛所經之地也。”

30.姓。

春秋有言偃。見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。

II

yàn

〡ㄢˋ

〔《集韻》牛堰切,去願,疑。〕

1.訴訟。

唐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我畏段某耶?何敢言我!”

《敦煌變文集·搜神記》:“經州下辭,言王憑,州縣無文可斷,遂奏秦始皇。”參見“言訟”。

2.通“唁”。慰問。

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彼其所以會之,必有不蘄言而言,不蘄哭而哭者。”

高亨新箋:“言與哭相對。常借為唁……唁、言古同聲。”

III

yín

〡ㄣˊ

〔《集韻》魚巾切,平諄,疑。〕

通“誾”。

參見“言言”。

阅读:3313

●言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