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
尼字的筆畫:5畫;
I
ní
ㄋ〡ˊ
〔《廣韻》女夷切,平脂,娘。〕
1.安定,平和。
《隸釋·漢山陽太守祝睦後碑》:“竟界尼康。”
2.比丘尼的省稱。俗稱尼姑。
唐韓愈《論佛骨表》:“即位之初,即不許度人為僧、尼、道士,又不許創立寺觀。”
宋趙令畤《侯鯖錄》卷一:“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,僧之始也。
濟陽婦女阿潘等出家,尼之始也。”
清俞正燮《癸巳存稿·尼庵議》:“謂之尼者,佛國女曰夷;信佛女曰優婆夷,出家女曰芘芻夷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武技》:“尼告眾客曰:‘顛倒一身,殊大冷落,有好事者,不妨下場一撲為戲。’”
3.指婦女披剃出家。
《新唐書·竇參傳》:“贄雖怨,然亦以殺之太重,乃貶驩州司馬,逐其息景伯於泉州,女尼於郴州,沒入貲產奴婢。”
II
nì
ㄋ〡ˋ
〔《集韻》尼質切,入質,娘。〕
〔《集韻》乃禮切,上薺,泥。〕
1.阻止;阻攔。
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務色謾正,淫囂不靜,當路尼眾,舍事後就,踰時不寧,其罪射。”
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·考史》:“召洪君疇長臺端,禦史自造謗詩,以尼其來。”
明高攀龍《三時記》:“明日大雪,思湖上之勝,神興飛舞。而蒼頭倦遊,卒為所尼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雹神》:“雹神靈蹟最著……若不虔祝以尼其行,則明日風雹至矣。”
陳獨秀《吾人最後之覺悟》:“康梁諸人,乘時進以變法之說,聳動國人,守舊黨尼之,遂有戊戌之變。”
2.通“昵”。近;親昵。
《屍子》卷上:“悅尼而遠來。”
《書·高宗肜日》:“典祀無豐於昵”孔傳“昵,近也”唐孔穎達疏:“尼與昵音義同。”
阅读:140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