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讎

簡體讎字的筆畫:18畫;繁體讎字筆畫:22畫。

(讎,讎)

chóu

ㄔㄡˊ

〔《廣韻》市流切,平尤,禪。〕

1.應答;報答。

《詩·大雅·抑》:“無言不讎,無德不報。”

朱熹集傳:“讎,答也。”

王闓運《皇清誥授榮祿大夫奇齊葉勒特依巴圖魯唐公墓誌銘》:“族師親友,無德不讎。”

2.報復。

《史記·範雎蔡澤列傳》:“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。”

唐杜甫《遣懷》詩:“白刃讎不義,黃金傾有無。”

明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:“臧使者枉用三尺,以讎一言之憾,固賊盭之士哉!”

3.應酬。參見“讎柞”。

4.應驗。

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五利妄言見其師,其方盡,多不讎。”

司馬貞索隱引鄭德曰:“相應為讎,謂其言語不相應,無驗也。”

5.相符合。

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於是上使禦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,頗不讎,欺謾。”

《新唐書·李元素傳》:“亞請斥運醜土,詔監察禦史楊寧覆驗,事皆不讎。”
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四分論》:“其言皆以萬分禦之,而其說實不讎。”

6.校勘;校對。

《魏書·儒林傳·陳奇》:“奇冗散數年,高允與奇讎溫古籍。”

宋沈揆《〈顏氏家訓〉跋》:“揆家有閩本,嘗苦篇中字訛難讀,顧無善本可讎。”

清何焯《義門讀書記·文選》:“一人刊誤為校,二人對校為讎。後人嫌讎字,易其名為校對,對即讎也。”

7.相等;相匹敵。

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侍中史高與金安上建發其事,言無入霍氏禁闥,卒不得遂其謀,皆讎有功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晉灼曰:‘讎,等也。’言其功相等類也。”

《文選·何晏〈景福殿賦〉》:“讎天地以開基,並列宿而作制。”

張銑註:“讎,比。”

《新唐書·信安王禕傳》:“禕功多,執政害之,賞不讎,為當時所恨。”

8.仇敵。

《書·泰誓下》:“誕以爾眾士,殄殲乃讎。”

唐韓愈《嗟哉董生行》:“時之人夫妻相虐兄弟為讎,食君之祿,而令父母愁。”

清馮景《與陳潢書》:“自古至今,與民為讎者,有遲有速,而民必勝之。”

9.謂視為仇敵。

宋葉適《齊雲樓》詩:“項梁起讎秦,子弟奮投袂。”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一:“太祖既誓師讎明,戡撫順,夷清河,遂以天命四年春,留兵六千守劄喀關備明。”

10.仇恨;怨恨。

《左傳·僖公十四年》:“慶鄭曰:‘背施,幸災,民所棄也。近猶讎之,況怨敵乎?’”

《楚辭·九章·惜誦》:“專惟君而無他兮,又眾兆之所讎也。”

宋楊萬裏《秋圃》詩:“一熟讎頻雨,朝晴禱暮霞。”

11.施行,用。

《呂氏春秋·義賞》:“姦偽賊亂貪戾之道興,久興而不息,民之讎之若性。”

高誘註:“讎,用也。”

12.出售。

《墨子·經下》:“賈宜則讎。”

唐柳宗元《宋清傳》:“長安醫工得清藥輔其方,輒易讎。”

章炳麟《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》:“然私販者猥眾,商人或有餘鹽不讎。”

13.償付。

《三國誌·魏誌·衛臻傳》“輒遣使祠焉”裴松之註引《郭林宗傳》:“子許買物,隨價讎直。”

《新唐書·王忠嗣傳》:“吐蕃舉國守之,若頓兵堅城下,費士數萬,然後可圖,恐所得不讎所失。”

《資治通鑒·漢桓帝延熹五年》:“雲臣私報諸羌,讎以錢貨。”

胡三省註:“讎,是周翻,償也。”

清戴名世《鄭允惠墓誌銘》:“其居貨也,讎過其值,猶不以為慊也。”

14.通“稠”。多,數。參見“讎斂”。

阅读:1734

●讎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