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崩離析
【成語】:分崩離析
【拼音】:fēn bēng lí xī
【解釋】:崩:倒塌;析:分開。崩塌解體,四分五裂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。
【出處】:《論語·季氏》:“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,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。”
【示例】:戰爭使全國~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結的局面。 ★毛澤東《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》
【反義詞】:堅如磐石、堅不可摧
【英文】:fall to pieces
【日文】:四分五裂(しぶんごれつ),支離滅裂(しりめつれつ)
【法文】:s'effondrer
【德文】:in Verfall und Zersplitterung geraten
【俄文】:распáд
【成語故事】:春秋時期,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,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。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,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。孔子說:“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,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,恐怕要禍起蕭墻了。”
宋司馬光《保業》:“臣竊觀自周室東遷以來,王政不行,諸侯並僭,分崩離析,不可勝記。凡五百有五十年而合於秦。”
《痛史》第十七回:“此時正是國家分崩離析之際,豈可聽其閑居!”孫中山《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》:“此派之擬議,以為今日中國之大患,在於無法,茍能藉憲法以謀統一,則分崩離析之局,庶可收拾。”
阅读:174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