丟巧針
(丟巧針,丟巧針)
亦作“丟針兒”。
1.舊時七月七日乞巧的風俗。
明劉侗於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春場》:“七月七日之午,丟巧針。婦女曝盎水日中,傾之,水膜生面,繡鍼投之則浮;則看水底鍼影,有成雲物、花頭、鳥獸影者,有成鞋及剪刀、水茹影者,謂乞得巧。”
清富察敦崇《燕京歲時記·丟針》:“京師閨閣,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,各投小針,浮之水面,徐視水底日影,或散如花,動如雲,細如線,觕如椎,因以蔔女之巧拙。俗謂之丟針兒。”
2.又舊時宮廷習俗,則以五彩絲穿九孔針,先穿完的為得巧,遲為輸巧。參閱阿英《女兒節的故事--“七夕”風俗誌》。
阅读:148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