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譯
(重譯,重譯)
1.輾轉翻譯。
《尚書大傳》卷四:“成王之時,越裳重譯而來朝,曰道路悠遠,山川阻深,恐使之不通,故重三譯而朝也。”
《漢書·平帝紀》:“元始元年春正月,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,黑雉二,詔使三公以薦宗廟。”
顏師古註:“譯謂傳言也。道路絕遠,風俗殊隔,故累譯而後乃通。”
南朝梁沈約《<佛記>序》:“剪葉成文,重譯未曉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音律》:“若使新造之言而作此等拗句,則幾與海外方言無別,必經重譯而後知之矣。”
2.特指從他國語轉譯的譯文翻譯。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曹靖華》:“近因校《鐵流》,看看德譯本,知道刪去不少,從別國文重譯,是很不可靠的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曹靖華》:“重譯真是一種不大穩當的事情。”
3.指譯使。
唐吳兢《貞觀政要·誠信》:“絕域君長,皆來朝貢;九夷重譯,相望於道。”亦泛指異域之人。
唐柳宗元《柳州峒氓》詩:“愁向公庭問重譯,欲投章甫作文身。”
4.舊指南方荒遠之地。
唐張說《南中送北使》詩之二:“待罪居重譯,窮愁暮雨秋。”
清李重華《劍閣》詩:“遼絕若番藏,倏瞬達重譯。”
5.重新翻譯。如:他這次重譯時又作了不少修改與補充。
阅读:121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