塊
簡體塊字的筆畫:7畫;繁體塊字筆畫:12畫。
(塊,塊)
kuài
ㄎㄨㄞˋ
〔《廣韻》苦對切,去隊,溪。〕
〔《集韻》苦怪切,去怪,溪。〕
“魁”的被通假字。“蕢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土塊。
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﹝重耳﹞過五鹿,乞食於野人,野人與塊以與之。”
韋昭註:“塊,墣也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水旱》:“雨不破塊,風不鳴條。”
前蜀貫休《上孫使君》詩:“萬卷似無書,三山如歷塊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六四回:“賈珍賈蓉此時為禮法所拘,不免在靈旁籍草枕塊,恨苦居喪。”
2.成疙瘩或成團的東西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酢法》:“又以手就甕裏,搦破小塊。”如:糖塊;塊煤;把肉切成塊。
3.特指鬱結的心思。
清李漁《慎鸞交·待旦》:“人笑我忒癡呆,惱的是溫存,怪的是綢繆,反將箇不洽浹的人兒愛。這疏狂為甚來?疏狂為甚來?擔愁別有胎,隻為放不下個真誠塊。”參見“塊壘”。
4.渾然一體;整體。
唐柳宗元《佩韋賦》:“邈予生此下都兮,塊天質之愨醇。”
唐羅隱《讒書·二工人語》:“吳之建報恩寺也,塑一神於門,土工與木工互不相可。木人欲虛其內,窗其外,開通七竅,以應胸藏……土人以為不可:神尚潔也,通七竅應胸藏,必有塵滓之物點入其中,不若吾立塊而瞪,不通關竅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七四:“《易》是一塊,乾坤是在裏面往來底。”
5.安然。參見“塊然”。
6.孤獨;孑然。
《楚辭·東方朔〈七諫·初放〉》:“塊兮鞠,當道宿。”
王逸註:“塊,獨處貌。”
晉左思《詠史詩》之八:“計策棄不收,塊若枯池魚。”
清顧炎武《與潘次耕》:“若塊處關中,必為當局所招致而受其籠絡。”
陳去病《歲暮雜感》詩之一:“塊焉返故鄉,寂寞衡門閉。”
7.量詞。用於塊狀、片狀的東西。
唐寒山《詩》之五八:“投之一塊骨,相與啀喍爭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十回:“就又買了一葫蘆酒,包了那兩塊牛肉。”徐遲《狂歡之夜》:“不時,一塊雲經過。”
8.量詞。貨幣的單位,相當於“圓”。多用於口語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二八回:“大約百把塊錢是要的。”
劉半農《擬擬曲(一)》:“一塊大洋要換二十多吊。”
艾蕪《人生哲學的一課》:“如有兩塊錢作零用,那就更好。”
9.方言。附在“這、那、哪”等之後表示地點、處所,相當於“裡”。
張慧依等《她比我更快》:“你岔到哪塊去了,哪塊來的那麽多的意見。”
10.通“餽”。饋贈。
《墨子·備梯》:“子墨子其哀之,乃管酒塊脯,寄於大山。”
11.通“魁”。
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長門賦〉》:“正殿塊以造天兮,鬱並起而穹崇。”
呂向註:“塊,大也。”參見“塊偉”。
阅读:136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