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振

振字的筆畫:10畫;

I

zhèn

ㄓㄣˋ

〔《廣韻》章刃切,去震,章。〕

1.救濟;賑濟。

《易·蠱》:“君子以振民育德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振,濟也。”

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:“臣謹以便宜,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行品》:“專財穀而輕義,觀困匱而不振者,吝人也。”

宋洪邁《夷堅丁誌·鄧城巫》:“又詣一富室有所求,曰:‘君家最富贍,力足以振我。’”魯迅《墳·摩羅詩力說》:“更設法舉債,以振其窮。”

2.挽救;救援。

《荀子·堯問》:“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。”

《漢書·遊俠傳·郭解》:“然其自喜為俠益甚。既已振人之命,不矜其功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振謂舉救也。”

《新唐書·朱敬則傳》:“重節義然諾,善與人交,振其急難,不責報於人。”

3.發放;開放。

《逸周書·克殷》:“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財、巨橋之粟。”

孔晁註:“振散之以施惠也。”

晉陸機《文賦》:“謝朝華於已披,啟夕秀於未振。”

4.奮起;振作。

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春之月﹞東風解凍,蟄蟲始振。”
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秦軍復振,守濮陽,環水。”

裴駰集解引如淳曰:“振,起也。收敗卒自振迅而復起也。”

晉左思《詠史》之六:“荊軻飲燕市,酒酣氣益振。哀歌和漸離,謂若傍無人。”

宋蘇軾《修廢官舉逸民策》:“周之衰也,宣王振之,號為中興。”

羅廣斌等《在烈火中得到永生》:“一九四七年夏,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南下,蔣管區人心大振。”

5.揚起;顯揚。

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集大成也者,金聲而玉振之也。”

趙岐註:“振,揚也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原道》:“重以公旦多材,振其徽烈。”

唐柳宗元《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》:“施恩而不求報,獎善而不為功,所以振宣幽光,激勵穨俗。”

6.引申為助長。

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吾嘗好音,此人遺我鳴琴;吾好珮,此人遺我玉環。是振我過者也。”

7.抖動;拂拭。

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振書端書於君前,有誅。”

鄭玄註:“振,去塵也。”

《荀子·不茍》:“新浴者振其衣,新沐者彈其冠,人之情也。”

唐元稹《上門下裴相公書》:“閣下若能蕩滌痕累,洞開嫌疑,棄仇如振塵,愛士如救餒……亦足為賢相矣。”

宋王君玉《國老談苑》卷一:“趙普在中書,每奏牘事有違戾太祖意者,因請之於上,或拂之於地,普緩拾之,振塵以獻。”

8.揮動;搖動。

漢賈誼《過秦論上》:“及至始皇,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策而禦宇內,吞二周而亡諸侯。”
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行人振木鐸徇於路,以采詩。”

唐李白《涇川送族弟錞》詩:“蓬山振雄筆,繡服揮清詞。”

9.整頓;整理。

《管子·權修》:“然後申之以憲令,勸之以慶賞,振之以刑罰。”

尹知章註:“振,整也。”

《文選·張衡〈西京賦〉》:“爾乃振天維,衍地絡。”

薛綜註:“振,整理也。”

明張居正《陳六事疏》:“近年以來,紀綱不肅,法度不行……然人情習玩已久,驟一振之,必將曰:此拂人之情者也。”

10.收取;約束。

《周禮·天官·職幣》:“職幣掌式法以歛官府都鄙與凡用邦財者之幣,振掌事者之餘財。”

鄭玄註:“振猶拯也,檢也……先言歛幣,後言振財,互文。”

孫詒讓正義引王念孫曰:“經言歛、言振,註言拯、言檢,皆謂收取之也。”
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今夫地,一撮土之多,及其廣大,載華嶽而不重,振河海而不洩,萬物載焉。”

鄭玄註:“振,猶收也。”

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》:“振溪通谷,蹇產溝瀆。”

李善註:“言山石收歛溪水而不分泄。”

11.止;終止。

《管子·小問》:“隨之以刑,敬之以禮樂,以振其淫,此謂先之以政。”
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忘年忘義,振於無竟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振,崔雲:止也。”

12.極;遠。參見“振古”。

13.擊;敲打。參見“振槁”。

14.稱,適合。參見“振職”。

15.通“震”。震驚;震動。

《戰國策·燕策三》:“燕王誠振畏,慕大王之威,不敢興兵以拒大王。”

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當是時,公子威振天下。”

《醒世恒言·灌園叟晚逢仙女》:“狂風振地,飛沙走石。”

清昭槤《嘯亭雜錄·李壯烈戰跡》:“夷人以為客舶,遂返舟與之敵。公乃旗鼓突出,聲振數裏。”

16.通“侲”。幼童。參見“振女”、“振子”。

17.通“祗”。參見“振敬”。

18.姓。

《續通誌·氏族七》:“振,見《姓苑》。

宋振紀,廣州轉運使。”

II

zhēn

ㄓㄣ

〔《廣韻》側鄰切,平真,章。〕

見“振振”。

III

zhěn

ㄓㄣˇ

〔《集韻》止忍切,上軫,章。〕

通“袗”。

單衣。
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振絺綌而不入公門。”

鄭玄註:“振,讀為袗。袗,襌也。”

阅读:2488

●振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