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絓

絓字的筆畫:12畫;

I

guà

ㄍㄨㄚˋ

〔《集韻》古賣切,去卦,見。〕

通“掛”。通“掛”。

1.懸掛。

《楚辭·招魂》“砥室翠翹,掛曲瓊些”漢王逸註:“掛,懸也。掛一作絓。”

《後漢書·劉陶傳》:“其危猶舉函牛之鼎,絓纖枯之末,詩人所以眷然顧之,潸焉出涕者也。”

李賢註:“絓,掛也。”

明李東陽《悼鸚鵡一首柬閻允德吉士》詩:“翠籠高絓層軒舉,中有珍禽解人語。”

清曹寅《赴淮舟行雜詩》之九:“遞馬連堤站,枯魚絓樹枝。”

2.絆住;掛礙。

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逢醜父與公易位,將及華泉,驂絓於木而止。”

楊伯峻註:“絓,音卦,礙也。兩驂為樹木所阻。”

三國魏嵇康《答向子期〈難養生論〉》:“奉法循理,不絓世網,以無罪自尊,以不任為逸。”

宋司馬光《謝始平公以近詩一卷賜示》詩:“靈臺不復絓塵務,至德恬淡含黃中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西湖主》:“後年餘,生(陳弼教)北歸,復經洞庭,大風覆舟。幸扳一竹簏,漂泊終夜,絓木而止。”

3.連及;連結。

南朝梁任昉《奏彈曹景宗》:“其軍佐職僚,偏裨將帥,絓諸應及咎者,別攝治書侍禦史隨違續奏。”

清錢謙益《贈副都禦史梅公神道碑》:“西事甫竣,我師有東征之役,兵絓禍結,首尾七年,而西陲晏然。”

4.止。

《文選·劉孝標〈辯命論〉》:“夫神非舜禹,心異朱均,才絓中庸,在於所習。”

李善註引《廣雅》:“絓,止也。”

II

kuā

ㄎㄨㄚ

〔《廣韻》苦緺切,平佳,溪。〕

〔《廣韻》胡卦切,去卦,匣。〕

從廢繭中抽繅出的粗絲。

《急就篇》卷二:“絳緹絓紬絲絮綿。”

顏師古註:“紬之尤粗者曰絓,繭滓所抽也。”

阅读:1174

●絓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