納
簡體納字的筆畫:7畫;繁體納字筆畫:10畫。
(納,納)
nà
ㄋㄚˋ
〔《廣韻》奴答切,入合,泥。〕
1.入;使入。
《書·舜典》:“納於百揆,百揆時敘;賓於四門,四門穆穆;納於大麓,烈風雷雨弗迷。”
《莊子·刻意》:“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申,為壽而已矣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宗經》:“牆宇重峻,而吐納自深。”
2.收藏;藏入。
《書·金縢》:“公歸,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。”
宋曾鞏《戚元魯墓誌銘》:“生既不得就其誌,死又無以傳其緒。曷以告哀?納銘於墓。”
3.引進;接受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段幹木踰垣而辟之,泄柳閉門而不納。”
前蜀韋莊《夏夜》詩:“傍水遷書榻,開襟納夜涼。”
4.取;娶。
《國語·晉語六》:“殺三郤而屍諸朝,納其室以分婦人。”
韋昭註:“納,取也;室,妻妾貨財。”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十七年,內史騰攻韓,得韓王安,盡納其地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二:“﹝宗室﹞傾心來往了多時,畢竟納了嚴蕊為妾。”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一:“如果朋友們湊趣說:‘那是怕你納第三個姨太太。’”參見“納婦”。
5.結交。
《漢書·楚元王劉交傳》:“今將軍當盛位,帝春秋富,宜納宗室,又多與大臣共事,反諸呂道,如是則可以免患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溫忠慨深烈,言與泗俱,丞相亦與之對泣。敘情既畢,便深自陳結,丞相亦厚相酬納。”
6.貢獻;繳納。
《書·禹貢》:“百裏賦納總,二百裏納銍。”
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雍子納其女於叔魚以求直。”
歐陽予倩《梁紅玉》第一場:“我們平日衣也穿不暖,飯也吃不飽,辛辛苦苦納了許多稅,捐了許多錢。”
7.明清兩代富家子弟捐財貨於官府取得監生亦稱納。
《警世通言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“那人姓金名滿……少時讀書不就,將銀援例納了個令史,就參在本縣戶房為吏。”參見“納監”、“納馬”。
8.穿;著。謂以腳跟著入鞋中。
《儀禮·既夕禮》:“屨外納。”
鄭玄註:“納,收餘也。”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退則坐取屨,隱辟而後屨。坐左納右,坐右納左。”
孔穎達疏:“納,猶著也。”
9.歸還。
元汪元亨《醉太平·警世》曲:“辭龍樓鳳閣,納象簡烏靴,棟梁材取次盡摧折。”
10.停,留。參見“納步”。
11.播;下。參見“納種”。
12.見“納納”。
13.用同“捺”。按下。
明羅貫中《風雲會》第一摺:“把心上火權時納,到晚來把天文看咱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十九回:“吳用就血泊裏拽過頭把交椅來,便納林沖坐地。”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十六:“牌沒法打下去了。
冠先生與冠太太都納住氣,不在客人面前發作。”
14.用同“捺”。低,低下。參見“納頭”、“納拜”。
15.用同“吶”。參見“納喊”。
16.通“衲”。補綴,粗縫。
漢王充《論衡·程材》:“刺繡之師,能縫帷裳;納縷之工,不能織錦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武帝紀》“庚子,王崩於洛陽,年六十六”裴松之註引晉王沈《魏書》:“帷帳屏風,壞則補納。”
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一部第二章:“改霞欣然接住紙捲,很小心地放進書兜,書兜裏還有語文、算術和幫她媽納的一隻鞋底子。”
17.通“衲”。引申為粗劣。參見“納布”。
18.通“軜”。古代駟馬車上兩旁兩匹馬的內側韁繩。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三公奉軶持納。”
楊倞註:“納與軜同。軜謂驂馬內轡繫軾前者。”
19.姓。
元代有納麟。見《元史》本傳。
阅读:193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