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闕

簡體闕字的筆畫:13畫;繁體闕字筆畫:18畫。

(闕,闕)

I

què

ㄑㄩㄝˋ

〔《廣韻》去月切,入月,溪。〕

“屈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宮門、城門兩側的高臺,中間有道路,臺上起樓觀。

《詩·鄭風·子衿》:“挑兮達兮,在城闕兮。”

高亨註:“闕,城門兩邊的高臺。”

《三輔黃圖·雜錄》:“闕,觀也。周置兩觀以表宮門,其上可居,登之可以遠觀,故謂之觀。”

宋梅堯臣《考試畢登銓樓》詩:“春雲濃淡日微光,雙闕重門聳建章。”

清汪中《述學·釋闕》:“天子諸侯宮城皆四周,闢其南為門,城至此而闕,故謂之闕。”

2.借指宮廷,帝王所居之處。後也借指京城。

漢王褒《四子講德論》:“是以海內歡慕,莫不風馳雨集,襲雜並至,填庭溢闕。”

南朝宋顏延之《祭屈原文》:“身絕郢闕,跡遍湘幹。”

宋何薳《春渚紀聞·宗威湣政事》:“金寇犯闕,鑾輿南幸。”

林紓《唐藩鎮論》:“則聯合諸鎮,舉兵向闕。”

3.古代神廟、墳墓前兩旁的巨柱,多用石雕成。

《金石萃編·漢祀三公山碑》:“就衡山起堂立壇,雙闕夾門,薦牲納禮。”

唐吳商浩《北邙山》詩:“岡原旋葬松新長,年代無人闕半平。”

清李富孫《漢魏六朝墓銘纂例》卷三:“闕者,墓道外左右所立石闕,古人即題氏諱官爵於上,以表識之。”

4.古代仕宦之家門前所樹用以旌表的建築物。

《舊唐書·朱敬則傳》:“三代旌表,門標六闕,州黨美之。”

《新唐書·忠義傳上·安金藏》:“本道使盧懷慎上其事,詔表闕於閭。”

清方以智《通雅·宮室》:“士大夫閥閱之門亦謂之闕……閥閱二柱,相去一丈,柱端安瓦筒,號為烏頭染,即謂之闕。”

5.泛指門戶。

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:“鹹池者,水魚之囿也。天阿者,群神之闕也。”

高誘註:“闕猶門也。”

南朝梁沈約《齊故安陸昭王碑文》:“由是傾巢舉落,望德如歸,椎髻髽首,日拜門闕。”

6.兩山夾峙的地方。
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出乎椒丘之闕,行乎洲淤之浦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兩山俱起,象雙闕。”
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伊水》:“兩山相對,望之若闕,伊水歷其間北流,故謂之伊闕矣。”

郭沫若《女神·女神之再生》:“闕後現出一片海水,浩渺無際,與天相接。”

7.兩眉之間的部位。

《靈樞經·五色》:“闕者,眉間也。”

8.古劍名。

《荀子·性惡》:“桓公之蔥,大公之闕,文王之祿……此皆古之良劍也。”

II

quē

ㄑㄩㄝ

〔《廣韻》去月切,入月,溪。〕

1.缺誤;疏失。

《詩·大雅·烝民》:“袞職有闕,維仲山甫補之。”

唐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有可以救濟人病,裨補時闕,而難於指言者,輒詠歌之。”

金王若虛《諸史辨惑下》:“此必當時秉筆者曲飾主闕,而姚思廉、李延壽猥承其誤耳。”

2.空隙;缺口。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過齊氏,使華寅肉袒執蓋,以當其闕。”

杜預註:“闕,空也。以蓋當侍從空闕之處。”

《漢書·王莽傳下》:“歸師勿遏,圍城為之闕。”

宋梅堯臣《打魚》詩:“安知罟師意,設網遮其闕。”

3.指(感情上的)裂痕;嫌隙。

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主相晉國,於今八年,晉國無亂,諸侯無闕,可謂良矣。”

4.空缺著;沒有。

漢班固《〈兩都賦〉序》:“斯事雖小,然先臣之舊式,國家之遺美,不可闕也。”

《新唐書·忠義傳中·許遠》:“元和時,韓愈讀李翰所為巡(張巡)傳,以為闕遠事非是。”

清葉廷琯《吹網錄·〈歸愚集〉誤文》:“今鈔本卷七外制全闕。”

5.缺乏;稀少。

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。”

南朝宋謝莊《月賦》:“美人邁兮音塵闕,隔千裏兮共明月。”

宋葉適《安集兩淮申省狀》:“養生送死,老子長孫,未嘗有闕。”

魯迅《吶喊·狂人日記》:“分隔多年,消息漸闕。”

6.殘缺;不完善。

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是以三五而盈,三五而闕。”

漢班固《公孫弘傳贊》:“而四夷未賓,制度多闕。”

宋張先《慶佳節》詞:“對酒高歌玉壺闕,慎莫負,狂風月。”

魯迅《墳·人之歷史》:“夫德意誌為學術淵藪,保羅生亦愛智之士,而猶有斯言,則中國抱殘守闕之輩,耳新聲而疾走,固無足異矣。”

7.欠;應給的未給。

《左傳·襄公四年》:“敝邑褊小,闕而為罪,寡君是以願借助焉!”杜預註:“闕,不共也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檄移》:“齊桓征楚,詰苞茅之闕。”

《新唐書·食貨誌二》:“逃死闕稅,取於居者,一室空而四鄰亦盡。”

8.衰微。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晉國不恤周宗之闕,而夏肄是屏。”

楊伯峻註:“此言晉不憂周室之衰弱而惟護助夏代剩餘之國。”

漢應劭《〈風俗通〉序》:“昔仲尼沒而微言闕,七十子喪而大義乖。”

9.缺憾。

南朝宋謝惠連《西陵遇風獻康樂》詩:“瞻塗意少悰,還顧情多闕。”

宋王安石《白鶴吟示覺海元公》:“去自去耳,吾何闕而追?來自來耳,吾何妨而拒?”

10.官位空缺;官員的缺額。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吏部郎闕,文帝問其人於鍾會,會曰:‘裴楷清通,王戎簡要,皆其選也。’”唐韓愈《順宗實錄三》:“峘(令狐峘)得晏(劉晏)之舉,分闕必擇其善者與晏,而以惡者與炎。”

宋陳善《捫虱新話·前輩讀書類皆成誦》:“適有美闕,二人爭競得之。”

清徐士鑾《宋艷·果報》:“普待闕,寓京師,貲囊罄竭。”

11.缺席;應到而不到。
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韓文靖公事輯》:“熙載性嬾,朝直多闕,為馮延巳所劾,罷其職。”

12.姓。

漢代有闕栩。見《後漢書·獻帝紀》。

III

jué

ㄐㄩㄝˊ

〔《集韻》其月切,入月,群。〕

1.除去;失去。

《周禮·夏官·槁人》:“凡齎財與其出入,皆在槁人,以待會而攷之,亡者闕之。”

鄭玄註:“闕猶除也。”

《漢書·蒯通傳》:“夫隨廝養之役者,失萬乘之權;守儋石之祿者,闕卿相之位。”

晉袁宏《後漢紀·光武帝紀八》:“光武中興,悉闕昭儀家人之號,唯有貴人金印紫綬。”

2.侵損;削減。

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若不闕秦,將焉取之?闕秦以利晉,唯君圖之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孝行》:“曾子曰:‘父母生之,子弗敢殺;父母置之,子弗敢廢;父母全之,子弗敢闕。’”

《漢書·谷永傳》:“闕更減賦,盡休力役。”

顏師古註:“闕,亦謂減削之。”

3.通“掘”。
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若闕地及泉,隧而相見,其誰曰不然?”
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闕為深溝,通於商魯之閒。”

韋昭註:“闕,穿也。”

晉潘嶽《馬汧督誄》:“兇醜駭而疑懼,乃闕地而攻。”

《明史·流賊傳·張獻忠》:“又用法移錦江,涸而闕之,深數丈,埋金寶億萬計。”

4.通“厥”。

《墨子·非命中》:“紂夷之居,而不肯事上帝,棄闕其先神而不祀也。”

孫詒讓間詁:“此當雲‘棄闕先神示而不祀也。’示、祇同……不知闕即厥字,不當更雲‘其’也。”

阅读:4085

●闕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