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音
(遺音,遺音)
1.謂留下聲音。
宋蘇軾《雷州》詩之三:“終日數椽間,但聞鳥遺音。”
宋陳師道《次韻蘇公西湖觀月聽琴並涉穎》之二:“路暗鳥遺音,江清魚弄姿。”
2.指留下的聲音。
宋秦觀《韓樞密夫人輓詞》之一:“舊像瞻揄闕,遺音想佩環。”
清塗大酉《雜詩》:“飛鴻遲遲來,掉入青煙路。遺音落風中,適與歌聲過。”
3.不絕之餘音。形容音樂或詩歌極其美好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《清廟》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倡而三歎,有遺音者矣。”
三國魏阮籍《詠懷》之三十:“簫管有遺音,梁王安在哉。”
宋蘇軾《送俞節推》詩:“吳興有君子,淡如朱絲琴。一唱三太息,至今有遺音。”
明唐龍《<大復集>序》:“凡得若幹首,洋洋纚纚,一唱一嘆而有遺音焉。”
4.前代留傳下來的音樂。
三國魏嵇康《琴賦》:“情舒放而遠覽,接軒轅之遺音。”
戴明揚註引梁章鉅曰:“黃帝使伶倫截竹,樂律起於黃帝,故雲‘接軒轅之遺音’。”
唐陳季《湘靈鼓瑟》詩:“遺音如可賞,試奏為君聽。”
郭沫若《今昔集·釣魚臺訪古》:“翰笙(陽翰笙)言:花苗人甚憂抑,其音樂亦甚淒涼……我聽了這話,聯想到《楚辭》,《楚辭》的悲抑或不無苗民的遺音吧?”
5.哀聲。
《易·小過》“飛鳥遺之音”唐孔穎達疏:“遺,失也。鳥之失聲,必是窮迫未得安處。
《論語》曰:‘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。’故知遺音即哀聲也。”
唐李商隱《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》:“遺音和蜀魄,易簀對巴猿。”
6.死者生前所說的話。
《文選·潘嶽<悼亡詩>之二》:“寢興目存形,遺音猶在耳。”
李善註:“《左氏傳》:晉穆嬴曰:今君雖終,言猶在耳。”
《文選·盧諶<贈劉琨一首並書>詩》:“疇曩伊何,逝者彌疏,溫溫恭人,慎終如初。覽彼遺音,恤此窮孤。”
李善註:“遺音,謂諶父之言也。”
明李東陽《明故資政大夫謚文僖董公墓誌銘》:“比有哭子之戚,公屢致吊慰,訃至之後,蓋猶有遺音焉。”
7.留下音信。
唐劉禹錫《傷往賦》:“龍門風霜苦,別鶴哀鳴夜銜羽;吳江波浪深,雌劍一去無遺音。”
阅读:116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