癘
簡體癘字的筆畫:8畫;繁體癘字筆畫:17畫。
(癘,癘)
lì
ㄌ〡ˋ
〔《廣韻》力制切,去祭,來。〕
1.疫病。
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天有菑癘,親巡孤寡,而共其乏困。”
杜預註:“癘,疾疫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仲冬》:“﹝仲冬﹞行春令則蟲螟為敗,水泉減竭,民多疾癘。”
唐韓愈《贈別元十八協律》詩之四:“藥物防瘴癘,書勸養形神。”
2.惡瘡;麻風。
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﹝英山﹞有鳥焉,其狀如鶉,黃身而赤喙,其名曰肥遺,食之已癘。”
郭璞註:“癘,疫病也;或曰惡創。”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:“脈風成為癘。”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“豫讓又漆身為厲”唐司馬貞索隱:“癘音賴。賴,惡瘡病也。凡漆有毒,近之多患瘡腫,若賴病然,故豫讓以漆塗身,令其若癩耳。”
唐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然得而臘之以為餌,可以已大風、攣踠、瘺、癘,去死肌,殺三蟲。”
3.殺。
《新唐書·忠義傳中·張巡》:“臣生不報陛下,死為鬼以癘賊。”
4.通“勵”。磨煉;勉勵。
《隸釋·漢衛尉衡方碑》:“砥仁癘義。”
《隸釋·漢帝堯碑》:“學徒莫不勸樂,鹹曰張父敦我已德,癘我已仁。”
阅读:92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