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滋

滋字的筆畫:12畫;

〔《廣韻》子之切,平之,精。〕

1.滋生;生長。

《書·泰誓下》:“樹德務滋,除惡務本。”

孔傳:“立德務滋長,去惡務除本。”

南朝宋劉鑠《擬〈行行重行行〉》詩:“堂上流塵生,庭中綠草滋。”

唐駱賓王《與博昌父老書》:“荒徑三秋,蔓草滋於舊館;穨墉四望,拱木多於故人。”

2.栽種;培植。
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余既滋蘭之九畹兮,又樹蕙之百畝。”

王逸註:“滋,蒔也。”

《楚辭·九章·惜誦》:“播江離與滋菊兮,願春日以為糗芳。”

3.增長;增加。

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物生而後有象,象而後有滋,滋而後有數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既為形象而後滋多,滋多而後始有頭數。”

宋王安石《上田正言書》之一:“今國之疵,民之病,有滋而無損焉,烏所謂言之效邪?”清唐甄《潛書·省官》:“乃品分正從,重之而為十八,繁累不經,適以滋多官之弊,其害為甚。”

4.潤澤;浸染。

南朝宋謝惠連《搗衣》詩:“白露滋園菊,秋風落庭槐。”

宋曾鞏《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誌銘》:“嶺以南,素習於夷,無男女之別,日浸月滋,為吏者師耳目,謂俗止如此;凡姦事雖得,有可已者,皆不究。”

5.繁盛;茂盛。
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予來年變齊,深其耕而熟耰之,其禾繁以滋。”

《文選·潘嶽〈射雉賦〉》:“靡木不滋,無草不茂。”

徐爰註:“草木具榮。”

宋張載《正蒙·大易》:“《巽》為木,萌於下,滋於上。”

王夫之註:“陰弱為萌,陽盛為滋。滋,盛也。”

6.水;汁液。

漢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方將上獵三靈之流,下決醴泉之滋。”

晉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墨井鹽池,玄滋素液。”

晉張協《都蔗賦》:“清滋津於紫梨,流液豐於朱橘。”

宋林逋《園池》詩:“一徑衡門數畝池,平湖分漲草含滋。”

7.美味;滋味。

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喪有疾,食肉飲酒,必有草木之滋焉,以為薑桂之謂也。”

晉陸機《辨亡論下》:“屏氣跼蹐,以伺子明之疾;分滋損甘,以育淩統之孤。”

明陳汝元《金蓮記·廷讞》:“朝廷禁鹽,又說道齊《韶》三月無滋。”

8.謂調和滋味。
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二》:“一日給事直饌,鼎前有熊白及鹿脩,曰:‘白肥而脩瘠,相滋其宜乎?’”

9.愈益;更加。

《左傳·襄公八年》:“謀之多族,民之多違,事滋無成。”

漢桓寬《鹽鐵論·國疾》:“今政非改而教非易也,何世之彌薄而俗之滋衰也。”

宋王安石《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丁君墓誌銘》:“其治諸暨如剡,越人滋以君為循吏也。”

《明史·劉濟傳》:“濟在諫垣久,言論侃侃,多與權幸相枝柱,直聲甚震,帝滋不能堪。”

10.噴射。如:這水管子向外滋水。參見“滋穴”。

11.黑;汙濁。

《左傳·哀公八年》:“初,武城人或有因於吳竟田焉,拘鄫人之漚菅者,曰:‘何故使吾水滋?’”杜預註:“滋,濁也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本亦作茲,子絲反。

《字林》雲:‘黑也。’”一說讀為“滓”。見楊樹達《積微居讀書記·讀左傳·哀公》、楊伯峻《春秋左傳註》。

南朝梁江淹《雜體詩·效謝惠連〈贈別〉》:“擿芳愛氣馥,拾蕊憐色滋。”

祝廉先《〈文選〉六臣註訂訛》:“五臣註以‘滋’為‘繁滋’,不合。按滋與茲通,黑也,汙也。言拾已落之花蕊,則其色不免沾汙。”

12.方言。快活;高興。

峻青《海嘯》第二章:“危險的偷渡,對於他來說,不但不感到緊張,卻反而心裏滋的不行。”

峻青《海嘯》第二章:“小於和小馬都是第一次坐汽車,剛上車的時候還覺得挺新鮮,挺滋,現在卻被顛得頭昏腦脹,恨不能跳下車來。”

13.通“慈”。慈愛;體恤。
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修舊法,擇其善者而業用之;遂滋民,與無財,而敬百姓,則國安矣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國語上》:“滋當讀為慈。慈者,愛也,恤也……作滋者,假借字耳。

《管子·小匡篇》作‘慈於民,予無財’是其證。”

14.水名。即今河北省磁河。

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:“又北三百裏,曰高是之山,滋水出焉,而南流註於虖沱。”

15.水名。

陝西省渭河支流灞河的古名。
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渭水三》:“霸者,水上地名也,古曰滋水矣。

秦穆公霸世,更名滋水為霸水,以顯其功。”

16.泉名。在渭水。

《呂氏春秋·謹聽》:“太公釣於滋泉,遭紂之世也,故文王得之而王。”

阅读:2180

●滋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