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
簡體齊字的筆畫:6畫;繁體齊字筆畫:14畫。
(齊,齊)
I
qí
ㄑ〡ˊ
〔《廣韻》徂奚切,平齊,從。〕
“濟”的被通假字。
1.整齊;平齊。
《易·說卦》:“齊也者,言萬物之絜齊也。”
高亨註:“齊者,整齊也。”
漢班固《白虎通·禮樂》:“行列得正焉,進退得齊焉。”
前蜀韋莊《臺城》詩:“江雨霏霏江草齊,六朝如夢鳥空啼。”
2.引申指物體平直或兩者表面相平。
清洪昇《長生殿·慫合》:“雲中遙望鵲橋齊,隔河影半迷。”
清朱彜尊《南鄉子》詞:“正門前,春水初齊。”按,齊,謂水與岸相平。
3.指思想或行動一致;同心協力。
《孫子·九地》:“兵合而不齊。”
杜預註:“其兵雖合而不能一。”
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民齊者強,民不齊者弱。”
楊倞註:“齊,謂同力。”
4.正;正常。
《穀梁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公薨於路寢。路寢,正寢也。寢疾居正寢,正也。男子不絕於婦人之手,以齊終也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春秋穀梁傳三》:“齊之義為正。以齊終也,猶曰以正終也。”
5.相同;一樣。
《論語·裏仁》:“見賢思齊焉。”
朱熹集註:“思齊者,冀己亦有是善。”
《荀子·富國》:“賢齊則其親者先貴,能齊則其故者先官。”
《宋書·謝靈運傳》:“其竹則二箭殊葉,四苦齊味。”
6.猶如;好像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溳水》:“穴中多鐘乳,凝膏下垂,望齊冰雪,微津細液,滴瀝不斷。”
北魏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·平等寺》:“遂虐甚剖心,痛齊鉗齒。”
7.齊備;齊全。
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天下為一,諸侯為臣,通達之屬莫不從服,無它故焉,四者齊也。”
楊倞註:“齊,謂無所闕也。”
唐韓翃《送客之潞府》詩:“佳期別在春山裏,應是人參五葉齊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八三回:“各屋子裏丫頭們將燈火俱已點齊。”
8.一齊;都。
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民不齊出於南畝。”
裴駰集解引李奇曰:“齊,皆也。”
《梁書·武帝紀上》:“文教與鵬翼齊舉,武功與日車並運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四人齊作了一個揖。”
9.召集;集合。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三:“裏正就齊了一班地方人,張家孝子扶從了扛屍的。”
10.陳列;並排。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耳聽朝歌北鄙靡靡之樂,齊靡曼之色。”
高誘註:“齊,列也。”
漢揚雄《蜀都賦》:“馳逐相逢,周流往來,方轅齊轂,隱軫幽輵。”
11.謂布列。
《楚辭·招魂》:“菉蘋齊葉兮,白芷生。”
聞一多校補:“‘綠蘋齊葉’,言蘋葉生而布列於水上也。”
12.平等;平均。
《穀梁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閽,門者也,寺人也,不稱名姓。閽不得齊於人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地廣》:“今俱是民也,俱是臣也,安危勞佚不齊,獨不當調邪?”
13.平靜;寧息。
14.謂同某一線或點取齊。指高低一樣。
宋周邦彥《夜飛鵲》詞:“兔葵燕麥,向殘陽,影與人齊。”
《前漢書平話》卷中:“且休斬,先剪頭髮齊眉,將新衣剝了,頭面脫下,換與單薄衣服,貶在冷宮者!”蕭紅《橋》:“那白嫩的圓面孔,眉毛上面齊著和霜一樣的帽邊。”如:齊著根兒剪下來。
15.告誡;戒飭。
《書·洛誥》:“予齊百工,伻從王於周。”
王闓運《尚書箋》:“齊,飭也。”
曾運乾正讀:“齊,整齊之,猶禮言戒肅也。”
16.整治;整理。
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必將脩禮以齊朝,正法以齊官,平政以齊民。”
楊倞註:“齊,整也。”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。”
唐杜甫《西郊》詩:“傍架齊書帙,看題檢藥囊。”
17.傳說中的古樂曲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溫良而能斷者,宜歌《齊》……《齊》者,三代之遺聲也。
齊人識之,故謂之《齊》。”
18.古國名。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。
春秋初期國力富強,成為霸主。
戰國時為七雄之一。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。
19.古地名。今山東省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,為戰國時齊地,漢以後仍沿稱為齊。
20.朝代名。
南北朝時代,南朝蕭道成代宋為帝,國號齊,史稱南齊;北朝高洋代北魏為帝,國號齊,史稱北齊。
21.唐末起義軍領袖黃巢所建的政權。
22.通“臍”。肚臍。
《左傳·莊公六年》:“若不早圖,後君噬齊。”
杜預註:“若齧腹齊,喻不可及。”
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頤隱於齊,肩高於頂。”
王先謙集解:“齊,同‘臍’。”
《素問·腹中論》:“肓之原在齊下。”齊,一本作“臍”。
23.通“臍”。
《莊子·達生》:“與齊俱入,與汩偕出。”
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:“水漩入處似臍。”
24.通“臍”。當中;中央。
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四海之齊,謂中央之國。”
《列子·黃帝》:“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。”
張湛註:“齊,中也。”
25.通“臍”。適中。
《管子·正世》:“治莫貴於得齊。制民急則民迫……緩則縱。”
《淮南子·詮言訓》:“善博者,不欲牟,不恐不勝,平心定意,捉得其齊。”
高誘註:“齊,得其適也。”
II
zī
ㄗ
〔《集韻》津私切,平脂,精。〕
1.古指長衣下部的緝邊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兩手摳衣,去齊尺。”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凡侍於君,紳垂,足如履齊。”
鄭玄註:“齊,裳下緝也。”
2.泛指長衣的下襬。
《論語·鄉黨》:“攝齊升堂,鞠躬如也。”
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衣下曰齊。攝齊者,摳衣也。”
漢蔡邕《行小黃縣頌》:“濟濟群吏,攝齊升堂。”
3.謂將喪服下部的邊折轉縫起來。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若齊,裳內衰外。”
鄭玄註:“齊,緝也。凡五服之衰,一斬四緝,緝裳者,內展之,緝衰者,外展之。”
胡培翬正義:“五服之衰與裳,有齊者,有不齊者,故雲‘若齊’也。齊,謂緝其邊也。不齊者,謂斬也……緝裳者則先轉其邊於內,緝衰者則先轉其邊於外,而後施鍼功也。”
4.引申指喪服。參見“齊衰”、“齊斬”。
5.通“資”。財物。
《晏子春秋·諫上五》:“公出舍,損肉撤酒,馬不食府粟,狗不食饘肉,辟拂嗛齊,酒徒減賜。”
吳則虞集釋引劉師培曰:“齊,即資之假字也……嗛資者,即減省所給之祿養也,故與‘減賜’並文。”
6.通“資”。見“齊斧”。
7.通“茨”。蒺藜。一種有刺的野生草本植物。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趨以《采齊》,行以《肆夏》。”按,《采齊》即《詩經·小雅》之《楚茨》,《大戴禮記·保傅》引“采齊”正作“采茨”。
8.通“粢”。古代用於祭祀的穀物。
《晉書·潘嶽傳》:“我簠斯盛,我簋斯齊。”參見“齊明”、“齊盛”。
III
ji·n
ㄐ〡ㄢˇ
〔《集韻》子淺切,上獮,精。〕
1.通“剪”。修剪;截斷。
《儀禮·既夕禮》:“馬不齊髦。”
鄭玄註:“齊,翦也。”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·蘇秦謂齊王章(四)》:“三晉若不願乎,王收秦而齊其後,三晉豈敢為王驕。”
2.通“醮”。古代婚禮的一種儀式。
俞樾《諸子平議·荀子三》:“齊,當讀為醮。發,猶致也。昏禮,父親醮子而命之迎。未發醮者,未致醮也。”
《禮記·郊特性》:“壹與之齊,終身不改,故夫子不嫁。”
鄭玄註:“齊,或為醮。”
IV
jī
ㄐ〡
〔《集韻》牋西切,平齊,精。〕
1.通“躋”。升;登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地氣上齊,天氣下降。”
鄭玄註:“齊,讀為躋。躋,升也。”
《禮記·孔子閑居》:“其在《詩》曰:‘湯降不遲,聖敬日齊。’”按,《詩·商頌·長發》作“躋”。
《荀子·禮論》:“祭,齊大羹而飽庶羞,貴本而親用也。”
俞樾《諸子平議·荀子三》:“齊,當為躋……躋大羹者,升大羹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和王微之登高齋》之一:“微之新詩動我目,爛若火齊金盤堆。”
2.通“齏”。指用醬拌和切碎的菜和肉。泛指醬菜或腌菜。
《周禮·天官·醢人》:“以五齊、七醢、七菹,三臡實之。”
鄭玄註:“齊,當為齏……凡醯醬所和,細切為齏。”
孫詒讓正義:“菜、肉之細切者通謂之齏。”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卒食,客自前跪。徹飯齊,以授相者。”
鄭玄註:“齊,醬屬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齊,醬葅通名耳。”
康有為《敬謝天恩並統籌全局摺》:“若夫縫人裁衣,必量全體之度,庖人調味,必酌醬齊之宜。”
V
zhāi
ㄓㄞ
〔《集韻》莊皆切,平皆,莊。〕
同“齋”。
1.莊重;嚴肅恭敬。
《詩·大雅·思齊》:“思齊大任,文王之母。”
毛傳:“齊,莊。”
《禮記·祭義》:“已徹而退,敬齊之色,不絕於面。”
鄭玄註:“齊,謂齊莊。”
三國魏曹操《氣出唱》:“跪受之,敬神齊。”參見“齊如”。
2.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禮前整潔身心,以示莊敬。
《左傳·莊公四年》:“楚武王荊屍,授師孑焉,以伐隨。將齊,入告夫人鄧曼曰:‘余心蕩。’”楊伯峻註:“齊同齋,授兵於太廟,故先須齋戒。”
《禮記·祭統》:“及時將祭,君子乃齊……及其將齊也,防其邪物,訖其耆欲,耳不聽樂。”
《莊子·達生》:“必齊以靜心。齊三日,而不敢懷慶賞爵祿;齊五日,不敢懷非譽巧拙;齊七日,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。”
唐劉肅《大唐新語·持法》:“寧州耆老郊迎之曰:‘我狄使君活汝耶!’相攜哭於碑側,齊三日而後行。”
3.古人祭祀或典禮所居的宮室,所用的器物。參見“齊宮”、“齊服”、“齊牛”。
VI
jì
ㄐ〡ˋ
〔《廣韻》在詣切,去霽,從。〕
“粢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後作“劑”。將多種藥料按一定比例配製而成的藥物。
《周禮·天官·瘍醫》:“掌腫瘍、潰瘍、金瘍、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。”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,以八減之齊和煮之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八減之齊者,謂藥之齊和所減有八。”
《漢書·郊祀誌上》:“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,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。”
顏師古註:“齊,藥之分齊也。”
2.泛指藥料。
《後漢書·方術傳下·華佗》:“精於方藥,處齊不過數種,心識分銖,不假稱量。”
3.後作“劑”。調劑;調和。
《商君書·戰法》:“故將使民者,乘良馬者不可不齊也。”
高亨註:“齊當讀為調劑之劑。良馬力盡,就要倒地;士兵力盡,就要戰敗,不可不加以調劑。”
《禮記·少儀》:“凡羞有湆者,不以齊。”
鄭玄註:“齊,和也。”
4.後作“劑”。酌量。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玉杯》:“是故善為師者,既美其道,又慎其行,齊時早晚,任多少,適疾徐,造而勿趨,稽而勿苦,省其所為,而成其所湛,故力不勞而身大成。”
淩曙註引盧文弨曰:“齊,酌齊也,與劑同。”
5.後作“劑”。分量。
《周禮·天官·亨人》:“亨人掌共鼎鑊,以給水火之齊。”
鄭玄註:“齊,多少之量。”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廣谷大川異制,民生其間者異俗,剛柔、輕重、遲速齊異。”
孫希旦集解:“齊,分量也。”
唐劉禹錫《因論·鑒藥》:“子之病,其興居之節舛,衣食之齊乖所由致也。”
6.後作“劑”。量詞。多用以計量藥物。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躁者有餘病,即飲以消石一齊。”
7.後作“劑”。指調味品。
《禮記·少儀》:“凡齊,執之以右,居之以左。”
鄭玄註:“齊謂食羹醬飲有齊和者也。”
8.後作“劑”。差別。
《呂氏春秋·本味》:“調和之事,必以甘酸苦辛鹹,先後多少,其齊甚微……鼎中之變,精妙微纖,口弗能言。”
高誘註:“齊,和分也……鼎中之變,精妙微纖,口弗能言。”
9.帶糟的濁酒。
《周禮·天官·酒正》:“辨五味之名:一曰泛齊,二曰醴齊,三曰盎齊,四曰緹齊,五曰沈齊。”
孫詒讓正義:“五齊,有滓未泲之酒也……呂飛鵬雲:‘五齊指酒之濁者。’”
10.引申指釀造。
唐杜牧《雪中書懷》詩:“行當臘欲破,酒齊不可遲。”
11.合金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築氏》:“金有六齊:六分其金而錫居一,謂之鍾鼎之齊;五分其金而錫居一,謂之斧斤之齊。”
鄭玄註:“目和金之品數。”
孫詒讓正義:“《少儀》註雲:‘齊,和也。’《亨人》註雲:‘齊,多少之量。’故和金錫亦謂之齊,品數即謂多少之量也。”
12.界限。
《列子·楊朱》:“百年,壽之大齊。得百年者千無一焉。”
楊伯峻集釋引《釋文》:“齊,限也。”
章炳麟《代議然否論》:“漢土之限選,若易行矣,不以納稅為齊,而以識字為齊。計漢土識字者,十人而三,則七人無選舉之柄。”
13.指極限。
漢馬融《長笛賦》:“是以尊卑都鄙,賢愚勇懼,魚鱉禽獸聞之者,莫不張耳鹿駭,熊經鳥申,鴟視狼顧,拊譟踴躍,各得其齊。”
14.限制;局限。
漢仲長統《昌言》:“情無所止,禮為之儉;欲無所齊,法為之防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聲無哀樂論》:“今子以區區之近知,齊所見而為限,無乃誣前賢之識微,負夫子之妙察也。”
15.通“濟”。成功;成熟。
《詩·商頌·長髮》:“帝命不違,至於湯齊。”
朱熹集傳:“蘇氏曰:‘至湯而王業成。’”
《商君書·弱民》:“法有,民安其次。主變,事能得齊。”
高亨註:“齊當讀為濟。
《爾雅·釋言》:‘濟,成也。’”
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以國齊義,一日而白,湯武是也。”
楊倞註:“齊,當為濟,以一國皆取濟於義。”
16.通“濟”。助長;輔助。
《管子·宙合》:“故君出令,正其國而無齊其欲……則海內來賓矣。”
俞樾《諸子平議·管子一》:“齊,讀為濟……此言君但求正其國而無濟其私欲也。”
《荀子·儒效》:“然而明不能齊法教之所不及,聞見之所未至,則知不能類也。”
俞樾《諸子平議·荀子一》:“齊,讀為濟……言法教所及,聞見所至,則明足以及之,而不能濟其法教所未及,聞見所未至也。所以然者,由其知不能類也。”
17.通“濟”。止息;平定。
《管子·霸言》:“精於權,則天下之兵可齊,諸侯之君可朝也。”
俞樾《諸子平議·管子三》:“齊,讀為濟…天下之兵可濟,謂天下之兵可止也。”
18.通“濟”。好;順利。
唐王勃《滕王閣詩序》:“時運不齊,命途多舛。”
元無名氏《舉案齊眉》第三摺:“雖然是運不齊,他可也誌不灰。”
明朱權《私奔相如》第四摺:“文齊福不齊。”
19.通“齌”。疾。敏捷;快速。參見“齊給”、“齊疾”。
20.通“齌”。疾。明智。參見“齊聖”。
21.通“齌”。疾。辨明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齊小大者存乎卦。”
韓康伯註:“齊,猶言辯也。”一說,齊,列,序列。見清愈樾《諸子平議·周易二》、高亨《周易大傳今註》卷五。
《禮記·禮運》:“以正君臣,以篤父子,以睦兄弟,以齊上下。”按,齊上下,猶言“明貴賤”。參閱清馬瑞辰《毛詩傳箋通釋·小宛》“人之齊聖”說。
阅读:327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