耿
耿字的筆畫:10畫;
gěng
ㄍㄥˇ
〔《廣韻》古幸切,上耿,見。〕
1.耳貼於頰。
《說文·耳部》:“耿,耳箸頰也。從耳,烓省聲。”
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釋形體》:“今天津、德州謂批耳至頰為打耳卦子,讀耿如卦,正合烓聲。
江南運河而東,音轉為耳光,光耿亦雙聲,耕青與陽唐之轉也。”
2.光明;照耀。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跪敷衽以陳辭兮,耿吾既得此中正。”
王逸註:“耿,明也。”
唐李嶠《雲》詩:“官名光邃古,蓋影耿輕埃。”
宋王安石《示張秘校》詩:“佇子終不來,青燈耿林壑。”
郭沫若《火中不滅鳳凰儔》詩:“誰道艱難唯一死?軒昂壯烈耿千秋!”參見“耿光”。
3.心情不安;悲傷。
唐杜甫《遣悶》詩:“百年從萬事,故國耿難忘。”
宋張元幹《永遇樂·宿鷗盟軒》詞:“耿無眠,披衣顧影,乍聞遶階絡緯。”
金元好問《壬子月夕》詩:“老眼耿無寐,病身偏覺秋。”
清納蘭性德《中元前夕枕上作》詩:“酒醒池亭耿不眠,帳紋漠漠隔輕煙。”參見“耿耿”。
4.強硬耿直。
《北史·魏遼西公意烈傳》:“時和跋為鄴行臺,意烈性雄耿,自以帝屬,恥居跋下。”
唐韓愈《南山詩》:“參差相叠重,剛耿陵宇宙。”
5.梗塞;突起。
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事實一》:“危梁耿大壑,瀑布洩中天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六回:“余大先生氣得兩臉紫漲,頸子裏的筋都耿出來。”
6.古都邑名。一作“邢”。在今河南省溫縣東。
商代自祖乙到陽甲時都於此。
《書·鹹有一德》:“祖乙圮於耿。”
《史記·殷本紀》“祖乙遷於邢”唐司馬貞索隱:“邢音耿,近代本亦作耿。”
7.古國名。本春秋小國,公元前661年晉滅之以賜趙夙,至趙獻侯自此遷中牟。故址在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汾水南岸。參閱《左傳·閔公元年》。
8.姓。
阅读:147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