愧
愧字的筆畫:12畫;
kuì
ㄎㄨㄟˋ
〔《廣韻》俱位切,去至,見。〕
1.羞慚。
《詩·大雅·抑》:“相在爾室,尚不愧於屋漏。”
唐韓愈《瀧吏》詩:“不虞卒見困,汗出愧且駭。”
清孫枝蔚《空城雀》詩:“回頭悔所為,撫心愧仁賢。”
魯迅《〈集外集〉序》:“但我對於自己的‘少作’,愧則有之,悔卻從來沒有過。”
2.使之感到羞慚。
《禮記·表記》:“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,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。”
漢荀悅《漢紀·昭帝紀》:“郎中令善愧人。”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膽智·況鐘》:“此可以愧口給之文人,矜莊之大吏矣。”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末編·登錯的文章》:“不過這兩位,卻確可以勵現任的文官武將,愧前任的降將逃官。”
3.通“傀”。怪異。參見“愧行”。
阅读:190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