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掎

掎字的筆畫:11畫;

ㄐ〡ˇ

〔《廣韻》居綺切,上紙,見。〕

〔《廣韻》居宜切,平支,見。〕

〔《廣韻》卿義切,去寘,溪。〕

1.牽引;拖住。

《詩·小雅·小弁》:“伐木掎矣,析薪扡矣。”

馬瑞辰通釋:“今伐木者懼其猝踣,其木杪多用繩以牽曳之,即伐木掎顛之遺制。”

《周禮·秋官·翨氏》:“翨氏,掌攻猛鳥,各以其物為媒而掎之。”

鄭玄註:“置其所食之物於絹中,鳥來下則掎其腳。”

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昔秦失其鹿,劉季逐而掎之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掎,偏持其足也。”

南朝梁何遜《七召》:“鳥不及飛,獸不遑伏。既前躪而後掎,亦左排而右蹴。”

2.牽制。

漢陳琳《為袁紹檄豫州》:“大軍泛黃河以角其前,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。”

《晉書·宣帝紀》:“孫權、劉備,外親內疏,羽之得意,權所不願也。可喻孫權所,令掎其後,則樊圍自解。”

《新唐書·韋弘機傳》:“永淳中,帝幸東都,至芳桂宮,召弘機使白衣檢校園苑,將復任之,為後掎而止。”

梁啟超《歐戰之動因》六:“德有外患,法必起而掎之。”

3.指夾住。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黜免》:“桓公坐有參軍掎烝薤,不時解;共食者又不助,而掎終不放。”

4.指摘;抓住他人過失不放。

《漢書·息夫躬傳》:“躬掎祿曰:‘臣為國家計幾先,謀將然,豫圖未形,為萬世慮。而左將軍公孫祿欲以其犬馬齒保目所見。臣與祿異議,未可同日語也。’”顏師古註:“謂引躡其言也。”

《孔子家語·入宮》:“己有善勿專,教不能勿怠,已過勿發,失言勿掎。”

王肅註:“有人失言,勿掎角之。”

《新唐書·李聽傳》:“鄭註掎其過,詔以太子太保分司東都。”

宋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一:“令狐公在大中之初,傾陷李太尉……殊不似德裕立功於國,自儉立身,掎其小瑕,忘其大美。”

5.抵住。

宋梅堯臣《觀何君寶畫》詩:“幹馬精神在韁勒,嵩牛怒鬥無牽拘……二頭相觸角競掎,前腳如跪後腳舒。”

6.發射。

《文選·班固〈西都賦〉》:“機不虛掎,弦不再控。”

劉良註:“掎,發也。”

阅读:1277

●掎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