鳴弦
(鳴弦,鳴弦)
亦作“鳴絃”。
1.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子在武城,聞弦歌之聲。”原謂子遊以禮樂為教,故邑人皆弦歌。後以“鳴弦”泛指官吏治政有道,百姓生活安樂。
《後漢書·循吏傳贊》:“一夫得情,千室鳴弦。”
李賢註:“一夫謂守長也。千室謂黎庶。言上得化下之情,則其下鳴弦而安樂也。”
宋曾鞏《送韓玉汝使兩浙》詩:“使傳東馳下九天,此邦曾屈試鳴弦。”
2.撥動琴弦,使之作響。
三國魏曹丕《燕歌行》之一:“援琴鳴弦發清音,短歌微吟不能長。”
3.指琴瑟琵琶等弦樂器。
晉陶潛《閑情賦》:“仰睇天路,俯促鳴絃。”
南朝梁簡文帝《戲贈麗人》詩:“但歌聊一曲,鳴弦未息張。”
唐楊炯《和鄭校仇內省眺矚思鄉懷友》:“穨風暌酌羽,流水曠鳴絃。”
清褚人穫《堅瓠秘集·李近樓琵琶》:“《耳譚》載京師瞽者李近樓,籍錦衣千戶,善琵琶,能左右手。彈新聲古曲,無不絕妙,平生羈愁哀怨,及人己胸中事,皆於鳴弦鐵撥發之,令人髮上指,淚交下。”
4.指弓弦。
唐李白《秋獵孟諸夜歸》詩:“駿發跨名駒,雕弓控鳴弦。”
阅读:97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