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辭

簡體辭字的筆畫:13畫;繁體辭字筆畫:19畫。

(辭,辭)

ㄘˊ

〔《廣韻》似茲切,平之,邪。〕

1.訴訟的供詞。

《書·呂刑》:“上下比罪,無僭亂辭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辭,訟也。”
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聽訟,吾猶人也。必也使無訟乎!無情者不得盡其辭,大畏民誌,此謂知本。”

《後漢書·袁安傳》:“是時英辭所連及繫者數千人,顯宗怒甚,吏案之急,迫痛自誣,死者甚眾。”

唐柳宗元《斷刑論下》:“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,欲死不可得。”

2.解說,辯解。

《禮記·表記》:“仁之難成久矣,人人失其所好,故仁者之過易辭也。”

鄭玄註:“辭,猶解說也。”

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君非姬氏,居不安,食不飽。我辭,姬必有罪。”

唐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太尉曰:‘無傷也,請辭於軍。’”

3.文詞;言詞。
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所樂而玩者,爻之辭也。”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毋不敬,儼若思,安定辭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辭,言語也。”
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說《詩》者,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誌。”

朱熹集註:“文,字也;辭,語也。”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捷悟》:“黃絹,色絲也,於字為‘絕’;幼婦,少女也,於字為‘妙’;外孫,女子也,於字為好;臍臼,受辛也,於字為‘辭’。所謂‘絕妙好辭’也。”

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·易》:“辭,非止言語;今之文,古所謂辭也。”
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四部二五:“她知道這是吳蘭珍的推脫之辭,大太太哪裏講得過吳蘭珍那張利嘴。”

4.特指王命。

《詩·大雅·板》:“辭之輯矣,民之洽矣。”

鄭玄箋:“辭,辭氣。謂政教也。”

高亨註:“辭,指王朝政令之辭。”

《三國誌·吳誌·吳主傳》“多勸權迎之”裴松之註引晉虞溥《江表傳》:“近者奉辭伐罪,旄麾南指,劉琮束手。”

宋曾鞏《文思使張俊等遷官制》:“朕爰命六師,奉辭西伐。”

5.藉口,口實。

《韓非子·飾邪》:“稱比幹、子胥之忠而見殺,則疾強諫有辭。”

宋田況《儒林公議》卷上:“雍守延既久,以為羌真小而怯也,屢遣裨校率兵縱掠。

元昊既忿,且以為辭,遂併集醜類,入寇延安。”

6.中國古代邏輯名詞。指命題(判斷)。

《墨子·小取》:“以名舉實,以辭抒意,以說出故。”

《荀子·正名》:“辭也者,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。”

7.告知,告訴。

《周禮·夏官·太僕》:“王不視朝,則辭於三公及孤卿。”

鄭玄註:“辭,謂以王不視朝之意告之。”
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大夫弔,當事而至,則辭焉。”

鄭玄註:“辭,猶告也。”
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外傳春申君》:“明日,辭春申君才人:‘有遠道客,請歸待之。’”

8.記載,記錄。

《穀梁傳·定公十四年》:“天王使石尚來歸脤……其辭石尚,士也。何以知其士也,天子之大夫不名。”

範寧註:“辭,猶書也。”

9.告別,辭別。

《楚辭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入不言兮出不辭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士節》:“晏子見疑於齊君,出奔,過北郭騷之門而辭。”

高誘註:“辭者,別也。”

唐李白《早發白帝城》詩:“朝辭白帝彩雲間,千裏江陵一日還。”
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異六·羅漢》:“今辭公去,當復來一別,即往五臺不歸矣。”

10.遣去,辭退。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辭八人者,而後王安之。”

杜預註:“辭,遣之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士容》:“田駢聽之畢而辭之,客出,田駢送之以目。”

巴金《利娜·第十七封信》:“我在巴黎訂購的那件時髦衣服到了,真漂亮!可是我看也不多看它一眼。我把我的跳舞教師也辭掉了。”

11.推辭;辭謝。
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禹拜,稽首固辭。”

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為貧者,辭尊居卑,辭富居貧。”
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三:“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,僧辭以窮陋不可為。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一:“﹝叔父﹞強我成婚,我力辭不得。”

12.責備;抱怨。

《左傳·昭公九年》:“王使詹桓伯辭於晉。”

杜預註:“辭,責讓之。”

唐杜甫《大雨》詩:“敢辭茅葦漏?已喜黍豆高。”

13.道歉,請求寬恕。

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魯大夫辭而復之。”

韋昭註:“辭,請也。”

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簡子如晉陽見壘,怒曰:‘必殺鐸也,而後入。’大夫辭之,不可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觀世》:“嬰可以辭而無棄乎?”高誘註:“辭,謝也;謝不敏,而可以弗棄也。”

14.古代的一種文體。如:《楚辭》、漢武帝《秋風辭》、晉陶潛《歸去來辭》。

阅读:1698

●辭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