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
簡體習字的筆畫:3畫;繁體習字筆畫:11畫。
(習,習)
xí
ㄒ〡ˊ
〔《廣韻》似入切,入緝,邪。〕
1.鳥不斷練飛。
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季夏之月﹞鷹乃學習。”
陳澔集說:“學習,雛學數飛也。”
2.學習。
《呂氏春秋·聽言》:“蜂門始習於甘蠅。”
高誘註:“習,學也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鄙哉,予乎!習非而遂迷也。”
薛綜註:“自鄙其迷惑,所學者非正也。”
晉潘尼《迎大駕》詩:“俎豆昔嘗聞,軍旅素未習。”
唐韓愈《送湖南李正字序》:“李生則尚與其弟學讀書,習文辭,以舉進士為業。”
3.復習;練習。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”皇侃義疏:“習是修故之稱也。言人不學則已,既學必因仍而修習,日夜無替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審己》:“關尹子曰:‘未可。’退而習之三年,又請。”
張天翼《小彼得·皮帶》:“為工作之故他每天早晨還習三張小楷。”
4.教習,訓練。
漢晁錯《募民實塞疏》:“居則習民於射法,出則教民於應敵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勖學》:“百獸可教之以戰陳,畜牲可習之以進退。”
南朝齊王融《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》之四:“今欲專士女於耕桑,習鄉閭以弓騎。”
5.熟悉;通曉。
《左傳·襄公十三年》:“昔臣習於知伯,是以佐之,非能賢也。”
楊伯峻註:“習於知伯,猶言與知罃互相瞭解,能密切合作。”
漢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,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。”
唐韓愈《與袁相公書》:“習於吏職,識時知變,非如儒生文士,止有偏長。”
清惲敬《刑部尚書金公墓誌銘》:“敬於公之事最習,於公之心推測之最詳。”
6.指熟知之人。
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,即不成迷也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物雙松曰:‘謂聽於慣習之人,而問於知識之士也。’物說是。失路,故須聽慣習於此路之人。”
7.習慣;習慣於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君守》:“至聖變習移俗,而沒知其所從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放歌行》:“蓼蟲避葵堇,習苦不言非。”
宋秦觀《以德分人謂之聖論》:“夫天下之人因其性而觀之,則未嘗不同;因其習而觀之,則未嘗不異。”
老舍《昔年》詩之一:“童年習凍餓,壯歲飽酸辛。”
8.近習,親近國君的人。
《呂氏春秋·任數》:“有司請事於齊桓公,桓公曰:‘以告仲父。’有司又請,公曰:‘告仲父。’若是三。習者曰:‘一則仲父,二則仲父,易哉為君。’”高誘註:“習,近習;所親臣也。”
《後漢書·順帝紀贊》:“孝順初立,時髦允集。匪砥匪革,終淪嬖習。”
李賢註:“終溺於私嬖近習也。”
9.狎習,輕忽。參見“習慢”。
10.通“襲”。重叠。
《左傳·襄公十三年》:“先王蔔征五年,而歲習其祥,祥習則行。不習,則增修德而改蔔。”
楊伯峻註:“‘習’一本作‘襲’。習與襲通用,重複也。祥,吉祥。歲習其祥,謂五年之中每年蔔征都吉。”
南朝宋顏延之《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》詩:“嶽濱有和會,祥習在蔔征。”參見“習坎”。
11.通“襲”。因襲。
唐柳宗元《非國語下·懷嬴》:“秦伯以大國行仁義交諸侯,而乃行非禮以強乎人,豈習西戎之遺風歟?”參見“習常”。
12.姓。
阅读:129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