鐺
簡體鐺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鐺字筆畫:21畫。
(鐺,鐺)
I
chēng
ㄔㄥ
〔《廣韻》楚庚切,平庚,初。〕
1.古代的鍋。有耳和足。用於燒煮飯食等。以金屬或陶瓷製成。
《太平禦覽》卷七五七引漢服虔《通俗文》:“釜有足曰鐺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母好食鐺底焦飯。”
宋蘇軾《送柳宜師》詩:“折腳鐺邊煨淡粥,曲枝桑下飲離杯。”
清李漁《蜃中樓·耳蔔》:“瓦鐺飯煮神仙字,黎火光生太乙文。”
2.一種古代的溫器。較小,有三足。用以把酒、茶等溫熱。以金屬或陶、瓷等製成。
唐李白《襄陽歌》:“舒州杓,力士鐺,李白與爾同死生。”
前蜀貫休《和毛學士舍人早春》:“茶癖金鐺快,松香玉露含。”
宋高似孫《緯略·古鐺》:“古銅鐺者,龍首三足,挹註以口,翠蝕可玩。因考《晉舊事》有龍首鐺,即是此類……《述異記》有謂‘卿無溫鐺,安得飲酒’,當是溫酒器也。”
清孫枝蔚《謝郝羽吉惠茶》詩之二:“虎丘三月曾停舫,惠水他時喜滿鐺。”
3.今指一種淺而平的鍋。多用於烙餅,炒菜。以鐵或不銹鋼製成。
II
dāng
ㄉㄤ
〔《廣韻》都郎切,平唐,端。〕
1.見“鋃鐺”。
2.女子的耳飾。
《北史·真臘傳》:“頭戴金寶花冠,被真珠纓絡,足履革屣,耳懸金鐺。”
唐陳鴻《長恨歌傳》:“又命戴步搖,垂金鐺。”
3.象聲詞。形容撞擊金屬的聲音。
《水滸傳》第六四回:“隻聽得鐺地一聲響,正射在背後護心鏡上。”
III
tāng
ㄊㄤ
〔《集韻》他郎切,平唐,透。〕
1.一種小銅鼓。
清屈大均《廣東新語·器語·銅鼓》:“粵之俗,凡遇嘉禮,必用銅鼓以節樂。擊時先雄而後雌,宮呼商應,二響循環,音絕可聽。其小者曰鐺,大僅五六寸。凡擊鼓必先擊鐺,以鐺始亦以鐺終。鐺者銅鼓之子,以子音引其母音也。”
2.古兵器名。形如半月,有柄。
《說唐》第三四回:“闊海見二人戰成都(宇文成都)不下,就把雙斧殺入,成都把鐺迎住,又戰了二十餘合。”
阅读:157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