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燋

燋字的筆畫:16畫;

I

jiāo

ㄐ〡ㄠ

〔《廣韻》即消切,平宵,精。〕

1.引火之火炬。俗稱引火。

《周禮·春官·菙氏》:“凡蔔,以明火蓺燋,遂吹其焌契,以授蔔師。”

《儀禮·士喪禮》:“楚焞置於燋。”

鄭玄註:“燋,炬也。所以燃火者也。”

賈公彥疏:“雲‘燋,炬也’者,謂存火者為炬。亦用荊為之。”

南朝梁王筠《詠蠟燭》:“莢明不足貴,燋燼豈為疑。”

2.通“焦”。燒焦。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管子九》:“燋,與焦同。”

《韓詩外傳》卷三:“抱羽毛而赴烈火,入則燋也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仙藥》:“薪盡而此獸在灰中不然,其毛不燋。”

3.通“焦”。乾枯;乾燥。

唐儲光羲《同王十三維偶然作》詩之一:“仲夏日中時,草木看欲燋。”

宋洪邁《容齋隨筆·漢封禪記》:“初上此道,行十餘步一休,稍疲,咽唇燋。”

4.通“焦”。煩憂。

《列子·楊朱》:“名乃苦其身,燋其心。”

5.聲音急促。

II

qiáo

ㄑ〡ㄠˊ

〔《集韻》慈焦切,平宵,從。〕

通“憔”。

憔悴。
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濁之則鬱而無轉,清之則燋而不謳。”

高誘註:“燋,悴也。”

唐元稹《哀病驄呈致用》詩:“金絡頭銜光未滅,玉花衫色瘦來燋。”

明顧起元《客座贅語·詮俗》:“空乏而不可支曰燋。”

III

zhuó

ㄓㄨㄛˊ

〔《集韻》職略切,入藥,章。〕

同“灼”。

1.燒灼。

漢班固《白虎通·五行》:“火相金成,其火燋金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至理》:“於茅屋上然火,煮食食之,而茅屋不燋。”

唐杜甫《入衡州》詩:“烈火發中夜,高煙燋上蒼。”

2.灼熱。

漢王充《論衡·雷虛》:“道術之家以為雷,燒石色赤,投於井中,石燋井寒,激聲大鳴,若雷之狀。”

阅读:1169

●燋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