楨榦
(楨榦,楨幹)
亦作“楨幹”。
1.築墻時所用的木柱,豎在兩端的叫楨,豎在兩旁障土的叫榦。
《書·費誓》:“峙乃楨榦。”
孔傳:“題曰楨,旁曰榦。”
孔穎達疏:“題曰楨,謂當牆兩端者也。旁曰榦,謂在牆兩邊者也。”
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:“魯人三郊三隧,歭爾芻茭、糗糧、楨榦,無敢不逮。”
清惲敬《三代因革論五》:“三代以上,十而稅一,用之力役,用之田獵,用之兵戎。車馬牛、楨幹、芻糧、器甲,皆民供之。”
章炳麟《訄書·明農》:“蔬屮之豐,園圃毓之;楨榦之富,虞衡作之。”
2.指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人或事物。
漢匡衡《上政治得失疏》:“朝廷者,天下之楨幹也。”
《三國誌·吳誌·陸凱傳》:“姚信、樓玄、賀邵、張悌、郭逴、薛瑩……皆社稷之楨幹,國家之良輔。”
唐柳宗元《先侍禦史府君神道表》:“﹝柳鎮﹞以為刑法者,軍旅之楨幹。”
魯迅《墳·文化偏至論》:“惟有剛毅不撓,雖遇外物而弗為移,始足作社會楨幹。”
3.支撐,支持。
《後漢書·阜陵質王延傳》:“帝見延及妻子,湣然傷之,乃下詔曰:‘昔周之爵封千有八百,而姬姓居半者,所以楨幹王室也。’”
《魏書·禮誌二》:“昔堯敦九族,周隆本枝,故能磐石維城,禦侮於外。今臣之所親,生見隔棄,豈所以楨幹根本,隆建公族者也。”
阅读:130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