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亭

亭字的筆畫:9畫;

tíng

ㄊ〡ㄥˊ

〔《廣韻》特丁切,平青,定。〕

1.古代邊境崗亭。
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百步一亭,高垣丈四尺,厚四尺,為閨門兩扇。”
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秦有小亭臨境,吳起欲攻之。”

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裏,遠者千餘裏,築城鄣列亭至廬胊。”

南朝宋鮑照《代出薊北門行》:“羽檄起邊亭,烽火入鹹陽。”

2.秦漢時鄉以下、裏以上的行政機構。

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大率十裏一亭,亭有長。十亭一鄉,鄉有三老、有秩、嗇夫、遊僥。”

3.秦漢亭所設的供旅客宿食的處所。後指驛亭。

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:“及壯,試吏,為泗上亭長。”

顏師古註:“亭謂停留行旅宿食之館。”

唐杜甫《巴西驛亭觀江漲呈竇十五使君》詩:“孤亭淩噴薄,萬井逼舂容。”

宋範仲淹《上時相議制舉書》:“唐虞舊域,風俗淳儉,獄無積訟,亭鮮過客。”

4.亭子。設在路旁或園林、風景名勝等處供來往之人休息和賞景的小形建築物。多用竹、木、磚、石等材料建成。平面一般呈圓形、方形、扇形和八角形等。大多有頂無墻。

唐杜甫《登牛頭山亭子》詩:“路出雙林外,亭窺萬井中。”

清阮元《小滄浪筆談·小滄浪雜詩》:“北渚紅橋小笠亭,蕉衫竹扇此消停。”

5.指為便利群眾購物而設置的亭形建築物。如:郵亭、書亭、茶亭等。

6.公平處理。

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補廷尉史,亭疑法。”

裴駰集解引李奇曰:“亭,平也,均也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亭,平也。使之平疑事也。”

7.調和;均衡。
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味者,甘立而五味亭矣。”

高誘註:“亭,平也。”

宋陸佃《謝權吏部尚書表》:“願清吏治,期盡人材。六燕相亭,試銓平其輕重;孤鸞可照,更區別於妍媸。”

8.直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養牛馬驢騾》:“馬有雙腳脛,亭行六百裏。”

9.為直立貌。

晉戴逵《竹林七賢論》:“戎亭然不動。”

10.正。

宋林逋《和史宮贊》詩:“鶴跡秋偏靜,松陰午欲亭。”參見“亭午”。

11.養,育。參見“亭毒”。

12.通“渟”。水靜止貌。參見“亭居”。

13.通“停”。停止。

《漢書·西域傳上》:“其水亭居,冬夏不增減。”

《敦煌變文集·維摩詰經講經文》:“解奏宮商,織女而忽然亭罷。”

14.通“停”。量詞。

《敦煌變文集·目連變文》:“家財分作於三亭,二分留與於慈母,內之一分,用充慈父之衣糧。”

15.通“楟”。山梨。

漢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枇杷橪柿,亭奈厚樸。”

16.通“揨”。刺殺。參見“亭刃”。

阅读:1378

●亭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