貫
簡體貫字的筆畫:8畫;繁體貫字筆畫:11畫。
(貫,貫)
I
guàn
ㄍㄨㄢˋ
〔《廣韻》古玩切,去換,見。〕
〔《廣韻》古丸切,平桓,見。〕
1.串錢的繩索。
南朝梁簡文帝《菩提樹頌》:“紅粒盈箱,青蚨委貫。”
唐李賀《出城別張又新酬李漢》詩:“開貫瀉蚨母,買冰防夏蠅。”
明侯峒曾《〈昨非庵日纂〉序》:“事不準諸理,猶撒錢無貫。”
2.泛指串其他東西的繩索。
宋劉摯《虞城早起道中寄公秉幕府諸友》詩:“曹司進若魚在貫,文書盈抱紛牛毛。”參見“貫朽”。
3.古代銅錢用繩穿,千錢為一貫。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子貸金錢千貫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四三回:“那榜上明明寫著賞一萬貫捉宋江。”
沙汀《防空》:“家有千貫,不如朝進一文。”
4.串連;連結。
《宣和畫譜·楊暉》:“今人畫魚者,多拘鱗甲之數,或貫柳,或在陸,奄奄無生意。”
清盧文弨《甬東盧氏族譜序》:“絲連繩貫,由合而分,世次秩然,尊卑有辨。”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辛亥革命的一課》:“﹝雲梯﹞就是把這新從山中砍來的竹子,橫橫的貫了許多木棍。”
5.纍;連續。參見“貫日”、“貫辰”。
6.穿戴。
漢荀悅《漢紀·武帝紀六》:“遂身貫戎服,親禦鞍馬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祀義》:“以所見長大之神貫一尺之衣,其肯喜而加福於人乎?”明胡廣《東坡祖黃生說》:“冠雖敝,必加於首;履雖新,必貫於足。何者?上下之分也。”
7.通,貫通。
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禍與福相貫,生與亡為鄰。”
鮑彪註:“貫,猶通。”
《史記·樂書》:“樂統同,禮別異,禮樂之說貫乎人情矣。”
元麻革《守約齋為呂仲和作》詩:“讀書不務博,造道當入微;一理貫萬理,一歧會眾歧。”
孫犁《秀露集·萬國儒〈歡樂的離別〉小引》:“研究他們的創作道路的同時,須知他們都是學貫中西的飽學之士。”
8.射中;穿透。
《詩·齊風·猗嗟》:“舞則選兮,射則貫兮。”
毛傳:“貫,中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貫謂穿侯,故為中也。”
漢張衡《南都賦》:“足逸驚飆,鏃析毫芒,俯貫魴鱮,仰落雙鶬。”
《宋史·李綱傳》:“學窮天人,忠貫金石。”
魯迅《故事新編·奔月》:“他說著,看看自己所射的箭,是正貫了母雞的心,當然死了。”
9.指穿刺。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馬欲進則鉤飾禁之,欲退則錯錣貫之,馬因旁出。”
10.經歷;經過。
《禮記·禮器》:“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。”
孔穎達疏:“貫,經也。”
南朝宋顏延之《秋胡詩》:“峻節貫秋霜,明豔侔朝日。”
元揭傒斯《胡氏園趣亭記》:“松竹者,貫歲寒而後雕,故以植乎西北。”
11.侍奉,服事。
《詩·魏風·碩鼠》:“三歲貫女,莫我肯顧。”
毛傳:“貫,事也。”
12.引申為仕宦。
《舊唐書·於休烈沈傳師等傳論》:“所以峘張坎壈於仕途,沈柳不登於顯貫。”
宋範仲淹《遺表》:“臣起於諸生,歷此華貫,雨露澤於數世,圭組煥於一門。”
13.事情,事例。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仍舊貫,如之何?何必改作?”何晏集解引鄭玄曰:“貫,事也。”
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《詩》雲:‘九變復貫,知言之選。’”顏師古註:“貫,事也;選,擇也。
《論語》曰‘仍舊貫’,此言文質不同,寬猛殊用,循環復舊,擇善而從之。”
《文選·任昉〈為齊明帝作相讓宣城郡公第一表〉》:“存沒同歸,毀譽一貫。”
劉良註:“貫,事也。”參見“貫利”。
14.條理;系統。
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後世法之成律貫。”
楊倞註:“律貫,法之為條貫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雜文》:“類聚有貫,故不曲述。”
《金史·守貞傳》:“時金有國七十年,禮樂刑政因遼宋舊制,雜亂無貫。”
15.序次;按順序排列。
漢劉楨《諫平原侯植書》:“家丞邢顒,北土之彥……楨誠不足以同貫斯人,並列左右。”
元《青陽縣尹徐君墓誌銘》:“為之綱目,條分理貫。”
16.灌註;註入。
晉葛洪《抱樸子·暢玄》:“淩六虛,貫涵溶。”
《警世通言·趙春兒重旺曹家莊》:“又怕父親查檢,照樣做成貫鉛的假元寶,一個換一個。”
李劼人《天魔舞》第四章:“兩耳貫著風,仿佛覺得那男的和周安在後面叫喚些什麽。”
17.滿。
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,引之盈貫。”
金王哲《解愁》詞:“此則看看業限貫。怎生趓避,也難逃竄。”
明方孝孺《與鄭叔度書》之五:“計公之神靈,充貫宇宙,決不泯沒。”
18.罪惡。
《左傳·宣公六年》:“使疾其民,以盈其貫。”
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有與悍者鄰,欲賣宅而避之。人曰:‘是其貫將滿矣,子姑待之。’答曰:‘吾恐其以我滿貫也。’遂去之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《書·泰誓》‘商罪貫盈’,謂商罪滿盈也。引申之,則凡罪惡滿皆謂之貫,再引申之,則凡罪惡皆曰貫。”
明孟稱舜《死裏逃生》第三摺:“惡僧罪貫已滿,楊生難運已過。”
19.祖籍;籍貫。
《漢書·元帝紀》:“間者陰陽不調,黎民饑寒,無以保治,惟德淺薄,不足以充入舊貫之居。”
顏師古註引應劭曰:“舊貫者,常居也。”
《隋書·食貨誌》:“其無貫之人,不樂州縣編戶者,謂之浮浪人。”
明王禕《趙君行狀》:“及世系、裏貫、年壽、卒葬之詳,子尚為我序次而書之。”
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回:“﹝姚士廣﹞本貫徽州,年紀七十多歲。”
20.謂登記入籍。
《晉書·朱伺傳》:“因此遂割安陸東界為灄陽縣而貫焉。”
《南史·循吏傳·郭祖深》:“道人又有白徒,尼則皆畜養女,皆不貫入籍,天下戶口幾亡其半。”
21.焙茶用具。
唐陸羽《茶經·具》:“貫,削竹為之,長二尺五寸,以貫茶焙之。”
22.通“丱”。兒童束髮成兩角的樣子。
《穀梁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羈貫成童,不就師傅,父之罪也。”
範寧註:“羈貫,謂交午剪髮以為飾,成童,八歲以上。”
23.用同“冠”。
明王禕《興龍笙頌》:“於維茲笙,獨貫樂部;鈞天普奏,九成鹹序。”
明李日華《南西廂記·泥金報捷》:“[生上:]天府快先登,題金榜名貫群英。風流人物才堪稱。”
24.通“摜”。參見“貫跤”。
25.古國名。
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崇鼎、貫鼎、大璜、封父龜,天子之器也。”
鄭玄註:“崇、貫、封父,皆國名。”
《史記·田敬仲完世家》“伐衛,取毌丘”唐司馬貞索隱:“毌音貫,古國名,衛之邑。今作‘毌’者,字殘缺耳。”
張守節正義引《括地誌》:“故貫城即古貫國,今名蒙澤城,在曹州濟陰縣南五十六裏也。”
26.姓。
漢有貫高。見《史記·張耳陳餘列傳》。
II
guàn
ㄍㄨㄢˋ
〔《集韻》古患切,去諫,見。〕
1.學習;復習。
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晝而講貫,夕而習復。”
韋昭註:“貫,習也。”
唐柳宗元《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碣》:“則又講貫經籍,俾達奧義。”
《明史·文苑傳序》:“師友講貫,學有本原。”
2.熟習;熟練。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射禦貫則能獲禽。”
杜預註:“貫,習也。”
晉陸機《演連珠》之二二:“臣聞巧盡於器,習數則貫。”
清黃宗羲《前鄉進士澤望黃君壙誌》:“六歲時,沿河搠蟹為戲,有塾師諧之曰:‘蟹精善搠蟹。’澤望以搠蟹之杖跨之疾走而應曰:‘龍子貫乘龍。’塾師縮頸異之。”
3.通“慣”。習慣。
《司馬法·天子之義》:“教極省則民興良矣,習貫成則民體俗矣,教化之至也。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我不貫與小人乘,請辭。”
趙岐註:“貫,習也。”
《資治通鑒·唐穆宗長慶元年》:“河朔軍士不貫受杖,不服。”
胡三省註:“貫,讀曰慣。”
III
wān
ㄨㄢ
〔《集韻》烏關切,平刪,影。〕
通“彎”。
《後漢書·祭肜傳》:“肜有勇力,能貫三百斤弓。”
宋王十朋《傷時感懷》詩:“斬姦盍請朱雲劍,射虜宜貫李廣弓。”參見“貫弓”。
阅读:339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