緡
簡體緡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緡字筆畫:15畫。
(緡,緡)
I
mín
ㄇ〡ㄣˊ
〔《廣韻》武巾切,平真,明。〕
〔《集韻》眉貧切,平真,明。〕
1.釣絲。
《詩·召南·何彼襛矣》:“其釣維何?維絲伊緡。”
高亨註:“緡,釣魚繩也。”
晉左思《吳都賦》:“結輕舟而競逐,迎潮水而振緡。”
唐韓愈《獨釣》詩之一:“羽沈知食馳,緡細覺牽難。”
明何景明《石磯賦》:“吾之釣異於先生之聞也。幹之以義,不撓不攣,其直維堅,是為吾竿;懸之以知,維深汲玄,不紏不纏,是為吾緡。”
2.引申為繩子。
清王應奎《柳南隨筆》卷二:“最吝嗇則為諸生啟新,其書室與竈僅隔一垣,常以緡繫脂,懸於當竈,而緡之操縱則於書室中。”
3.謂釣取魚類。
唐韓愈《河之水寄子侄老成》之二:“采蕨於山,緡魚於淵。”
宋梅堯臣《寄題滄浪亭》詩:“竹樹種已合,魚蟹時可緡。”
4.謂安裝弦線。
《詩·大雅·抑》:“荏染柔木,言緡之絲。”
毛傳:“緡,被也。”
陳奐傳疏:“柔水,中琴瑟之木也。被絲,猶言安弦耳。”
5.以衣物相覆。參見“緡綿”。
6.穿錢的繩索。借指成串的銅錢,亦泛指錢。
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於是丞上指,請造白金及五銖錢,籠天下鹽鐵,排富商大賈,出告緡令。”
張守節正義:“緡音岷,錢貫也。”
唐韓愈《錢重物輕狀》:“錢重物輕,為弊頗甚。詳求適變,可以便人,所貴緡貨通行,裏閭寬息。”
宋胡珵《蒼梧雜誌·酒債》:“孫權叔濟嗜酒,不治生產,嘗欠人酒緡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一:“法本曰:‘空門何計此利!寮舍稍多,但隨堂一齋一粥。欲得三箇月道話,何必留房緡,俗之甚也。’”
7.指用繩串錢。
清徐士鑾《宋艷·奇異》:“汴河岸有賣粥嫗,日以所得錢置缿筩中,暮則數而緡之。”參見“緡錢”。
8.量詞。古代通常以一千文為一緡。
晉王嘉《拾遺記·晉時事》:“因墀國獻五足獸,狀如師子;玉錢千緡,其形如環。”
《新唐書·張弘靖傳》:“詔以錢百萬緡賚將士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二:“原來唐時使用的是錢,千錢為‘緡’。就是用銀子準時,也是以錢算賬。當時一緡錢,就是今日的一兩銀子,宋時卻叫做一貫了。”
清龔自珍《十月廿夜大風不寐起而書懷》詩:“排關絕塞忽大至,一夕炭價高千緡。”
9.泯合,芒昧不分。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雖使丘陵草木之緡,入之者十九,猶之暢然。”
郭象註:“緡,合也。”
陳鼓應註:“緡,芒昧不分的意思。”
10.昏昧。
《莊子·在宥》:“當我,緡乎!遠我,昏乎!”王先謙集解引郭嵩燾曰:“緡、昏字通。緡,亦昏也。”
11.古國名。
夏時之緡國,春秋時屬宋,漢置東湣縣,故址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。
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夏桀為仍之會,有緡叛之。”
楊伯峻註:“有緡即緡國。”
12.姓。見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。
II
mián
ㄇ〡ㄢˊ
〔《集韻》彌延切,平仙,明。〕
用同“綿”。參見“緡蠻”。
阅读:116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