苜蓿
1.古大苑語buksuk的音譯。植物名。豆科,一年生或多年生。原產西域各國,漢武帝時,張騫使西域,始從大宛傳入。又稱懷風草、光風草、連枝草。花有黃紫兩色,最初傳入者為紫色。可供飼料或作肥料,亦可食用。
《史記·大宛列傳》:“﹝大宛﹞俗嗜酒,馬嗜苜蓿。
漢使取其實來。於是天子始種苜蓿、蒲陶肥饒地。及天馬多,外國使來眾,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、苜蓿極望。”
唐薛令之《自悼》詩:“朝日上團團,照見先生盤。盤中何所有,苜蓿長闌幹。”
明《見隻編》卷中:“海鹽翁學訓嚴之,壽昌人。為人嚴正,而接士寬厚。官貧齋冷,苜蓿自甘,未嘗與寒生計束修已上。”
2.馬嗜苜蓿,故亦用作馬的代稱。
明夏完淳《大哀賦》:“嘶風則苜蓿千群,臥野則騊駼萬帳。”
阅读:163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