幡
幡字的筆畫:15畫;
fān
ㄈㄢ
〔《廣韻》孚袁切,平元,敷。〕
1.旗幟。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垂絳幡之素蜺兮,載雲氣而上浮。”
《隋書·禮儀誌三》:“諸軍並給幡數百,有事,使人交相去來者,執以行。”
唐杜甫《送盧十四弟侍禦護韋尚書靈櫬歸上都二十四韻》:“素幕度江遠,朱幡登陸微。”
《宋史·儀衛誌六》:“幡,本幟也,貌幡幡然,有告止、傳教、信幡,皆絳帛,錯采為字,上有朱綠小蓋,四角垂羅文佩,繫龍頭竿上。”
柔石《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》:“在棺前,還有一人敲著銅鑼,看著接引幡,鑼約一分鐘敲一下,幡飄在空中。”
2.冠上的巾飾。
《後漢書·輿服誌下》:“卻非冠,制似長冠,下促。宮殿門吏僕射冠之。負赤幡,青翅燕尾,諸僕射幡皆如之。”
3.抹布。
4.簿冊。參見“幡薄”。
5.通“翻”。變動;反覆。
《漢書·禮樂誌二》:“幡比翅回集,貳雙飛常羊。”
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“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”顏師古註引三國魏如淳曰:“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,言其向下之勢易也。”參見“幡幡”、“幡然”。
阅读:120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