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
原字的筆畫:10畫;
I
yuán
ㄩㄢˊ
〔《廣韻》愚袁切,平元,疑。〕
“邍”的今字。
1.“源”的古字。水源。
《左傳·昭公九年》:“猶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。”
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官人守數,君子養原;原清則流清,原濁則流濁。”
《漢書·西域傳上》:“南北有大山,中央有河……其河有兩原:一出蔥嶺山,一出於闐。”
宋司馬光《初除中丞劄子》:“臣聞澄其原則流清,固其本則末茂。”
清俞樾《群經平議·周易一》“原筮元永貞無咎”:“原之本義,水泉,本也。今俗加‘水’作‘源’,即‘其’字也。”
2.本原;根本。
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佚而不惰,勞而不僈,宗原應變,曲得其宜,如是然後聖人也。”
王先謙集解:“宗原者,以本原為宗也。”
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《詩》《書》淫亂之戒,其原皆在於酒。”
唐韓愈《送王秀才序》:“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。其後離散,分處諸侯之國,又各以所能授弟子,原遠而末益分。”
明陳鱣《對策》卷五:“溯厥字原,廣其音訓,《爾雅》之間,是其權輿;《說文》為詞,乃其解詁。”
嚴復《原強》:“其論一事,持一說,必根據理極,引其端於至真之原,究其極於不遁之效。”
3.指來源或起因。
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論》:“皆原於道德之意,而老子深遠矣。”
明李東陽《修建廣平府廟學記》:“聖人之道原於人心之同。”
阿英《重讀殷夫遺稿〈寫給一個哥哥的回信〉》:“他和哥哥的決裂,所以拖得那麽久才解決,就是原於對母親的愛。”
4.推究;考究;研究。
《荀子·儒效》:“俄而原仁義,分是非,圖回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黑,豈不愚而知矣哉!”
《漢書·劉向傳》:“原其所以然者,讒邪並進也。”
唐韓愈《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》:“原其本末,或因水旱不熟,或因公私債負,遂相典帖,漸以成風。”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雜誌一》:“磁石之指南,猶柏之指西,莫可原其理。”
明何景明《應詔陳言治安疏》:“臣上原天意,下究民心。”
清李漁《巧團圓·原夢》:“當初那箇奇夢被我原出來了。”
5.原本;起初。
《醒世恒言·赫大卿遺恨鴛鴦絛》:“他原是個真念佛,假修行,愛風月,嫌冷靜,怨恨出家的主兒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八五回:“他原該來的,隻因無人看家,所以不來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劉峴》:“歐洲木刻,在十九世紀中葉,原是畫者一人,刻者又是一人,自畫自刻,僅是近來的事。”
6.原樣,老樣。
《水滸傳》第六回:“魯智深見了包裹,依原背了。”
魯迅《孔乙己》:“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。”
7.依舊。
《西遊補》第十四回:“沙僧道:‘如今又不做丞相了;另從一個師父,原到西方。’”
《海上花列傳》第十四回:“﹝趙樸齋﹞心想陸秀寶如此無情,倒不如原和王阿二混混,未始不妙。”
洪深《香稻米》第二幕:“承蒙你胡先生的好意,來買我們穀子,每擔多出兩角錢,可是定要用漕法秤,比公秤大得多,教我們在稱頭上原要吃虧!”
8.指未經加工的。參見“原木”、“原油”。
9.寬廣平坦之地。
《詩·大雅·綿》:“周原膴膴,堇荼如飴。”
鄭玄箋:“廣平曰原。”
《新唐書·突厥傳下》:“賀魯先擊原上軍,三犯,軍不動。”
明李東陽《〈送伍廣州詩〉序》:“廣之去京師,其遠則數千裏也。或航於波,或騎於原,或輿於山,其久則數月也。”
毛澤東《沁園春·雪》詞:“山舞銀蛇,原馳蠟象,欲與天公試比高。”原註:“原指高原,即秦晉高原。”
葉聖陶《登雁塔》:“回到原上看,那兩棵白楊的上截高過原面一丈左右。”
10.寬恕;原諒。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城降,令出罵者斬之,不罵者原之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張魯傳》:“犯法者,三原,然後乃行刑。”
明袁宏道《問方子公病》詩之二:“貧病知何極,高天也不原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二:“老師糜餉,誤國病民,情罪重大,在他人尚不可原,況王、貝勒等國家同休戚之人乎?”魯迅《書信集·致許壽裳》:“然據中以言,則此次風濤,別有由緒,學生之哄,不無可原。”參見“原省”。
11.免,蠲免。
《陳書·高祖紀下》:“晚訂軍資未送者並停,元年軍糧逋餘者原其半。”
12.再。
《易·比》:“吉。原筮,元永貞,無咎。”
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:“食下,問所膳,命膳宰曰:‘末有原。’”鄭玄註:“末猶勿也。原,再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曩滯日官,今又原之。”
李賢註引《爾雅》:“原,再也。”
13.古國名,姬姓。初在今山西沁水,後東遷至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北。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晉文公攻原。”
14.通“螈”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梓人》:“以胸鳴者”漢鄭玄註:“胸鳴,榮原屬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原,亦作螈。”
15.通“羱”。參見“原羊”。
16.通“騵”。參見“原馬”。
17.姓。
春秋時魯有原壤。見《禮記·檀弓下》。
II
yuàn
ㄩㄢˋ
〔《字彙》虞怨切〕
“願”的古字。
謹慎老實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“鄉原,德之賊也。”
朱熹集註:“原,同願。”
阅读:295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