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
意字的筆畫:13畫;
I
yì
〡ˋ
〔《廣韻》於記切,去誌,影。〕
1.意誌;願望。亦引申為誌向。
《呂氏春秋·長見》:“申侯伯善持養吾意,吾所欲則先我為之。”
高誘註:“意,誌也。”
漢賈誼《過秦論上》:“有席卷天下,包舉宇內,囊括四海之意,並吞八荒之心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杜畿傳》:“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江上》詩之一:“遲回自負平生意,豈是明時惜一毛。”
梁啟超《暴動與外國幹涉》:“自茲以往,一惟外人之意,而中國遂永成埃及矣。”
2.意思;見解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”
唐柳宗元《桐葉封弟辯》:“吾意不然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二回:“子興道:‘依你說,“成則公侯敗則賊”了?’雨村道:‘正是這意。’”
3.指念頭,想法。
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一部第八章:“你啥時候起了這意?”
4.胸懷;內心。
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:“寬仁愛人,意豁如也。”
《玉臺新詠·古詩〈為焦仲卿妻作〉》:“吾意久懷忿,汝豈得自由。”
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爺開懷,娘放意,哥寬心,嫂莫慮。”
5.情意;感情。
《漢書·蕭望之傳》:“望之見納朋,接待以意。”
唐韓愈《答呂毉山人書》:“吾待足下,雖未盡賓主之道,不可謂無意者。”
宋王安石《舟夜即事》詩:“山泉如有意,枕上送潺湲。”
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一部第八章:“因此上我說:他有情來咱有意。”
6.意味,情趣。
南朝梁江淹《臥疾怨別長史》詩:“始懷未及嘆,春意秋方驚。”
金元好問《王黃華墨竹》詩:“亦有文湖州,畫意不畫形。”
馬南村《燕山夜話·三分詩七分讀》:“如果沒有什麽詩意,就連三分詩也不像了。”
7.意氣;氣勢。
三國魏曹操《讓縣自明本誌令》:“多兵意盛,與彊敵爭,倘更為禍始。”
《隋書·達奚長儒傳》:“兵皆力戰,虜意大沮。”
8.思念;放在心上。
《詩·小雅·正月》:“終踰絕險,曾是不意?”鄭玄箋:“女不曾以是為意乎?”朱執信《德意誌社會革命家小傳·緒言》:“其始事之際……顛沛敗亡,壹不為意,乃稍稍得集。”
9.意料;猜測。
《孫子·計》:“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。”
《新唐書·尉遲敬德傳》:“眾人意公必叛。”
明王守仁《大學問》:“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,非意之也,其心之仁本若是。”
汪東《革命今勢論》二:“吾意虜廷亦將擇二三細事,以吹噓吐煦之。”
10.懷疑。
《韓非子·存韓》:“為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,至殆也。”
《漢書·梁孝王劉武傳》:“於是天子意梁,逐賊,果梁使之。”
顏師古註:“意,疑也。”
《新唐書·竇建德傳》:“郡縣意建德與賊通,捕族其家。”
11.記憶,回憶。後多作“憶”。
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:“脾藏意。”
王冰註:“意,記而不忘者也。
《靈樞經》曰:‘心有所憶謂之意。’”唐韓愈《順宗實錄四》:“德宗意延齡前言,即迴馬而歸。”
12.通“億”。數詞。引申為極多、滿。
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眾人或或,好惡積意。”
裴駰集解引李奇曰:“所好所惡,積之萬億也。”
《文選·賈誼〈鵩鳥賦〉》作“好惡積億”。參見“意變”。
13.通“抑”。或者。
《墨子·明鬼下》:“豈女為之與,意鮑為之與?”孫詒讓間詁引王引之曰:“意,與抑同。”
《莊子·盜跖》:“知不足邪,意知而力不能行邪?”漢劉向《說苑·善說》:“不識世無明君乎,意先生之道固不通乎?”
14.通“懿”。美。參見“意稱”。
15.通“薏”。果仁。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經法·稱》:“華之屬,必有覈(核),覈(核)中必有意。”
16.佛教語。六根之一。參見“意根”。
17.佛教語。六識之一,意識的省稱。
《俱舍論》卷四:“思量故名意。”參見“意識”。
II
yī
〡
〔《集韻》於其切,平之,影。〕
同“噫”。
嘆詞。
《莊子·天道》:“意,夫子亂人之性也!”
阅读:394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