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蹺

蹺字的筆畫是:13畫

簡體蹺字的筆畫:13畫;繁體蹺字筆畫:19畫。

(蹺,蹺)

qiāo

ㄑ〡ㄠ

〔《廣韻》去遙切,平宵,溪。〕

亦作“蹻”。

1.舉足;擡腿。

《廣韻·平宵》:“蹺,揭足。”

宋司馬光《溫公續詩話》:“丁相謂善為詩……少時好蹴踘,長韻其二聯雲:‘鷹鶻騰雙眼,龍蛇繞四肢。躡來行數步,蹺後立多時。’”元鄧玉賓《村裏迓古·仕女圓社氣毬雙關》套曲:“那姐姐見毬來忙把腳兒蹻。”

丁玲《韋護》第一章:“吃完了晚餐,韋護把腳伸起,蹺到鄰座的一張凳上去。”

2.邁步;跨步。
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七章:“把信揣到兜裏,蹺開長腿就走了。”

沈洪《見面》:“說著,緊蹺幾步,踏上車子。”

3.踮起腳後跟。
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十章:“後邊的蹺起腳尖,伸長脖子往裏頭瞅。”

趙樹理《三裏灣·有沒有麵》:“他先不向桌邊擠,蹺起腳來,把一個一個臉面都看遍,哪個也不是菊英。”

4.跛。

清李漁《奈何天·形變》:“一發奇怪,連腳也不蹺,背也不駝了。”

茅盾《脫險雜記》八:“這是韜奮,他一蹺一拐地努力走著。”

5.指腳。

明郎瑛《七修類稿·天地一·潮汐》:“日止於一潮,或半月東流,半月西流者,亦猶兩蹻之與兩手,遲速大小,所見之不同也。”

6.傳統戲劇、舞蹈中供表演者綁在腳上使用的一種木製道具。高者三四尺,低者尺餘。

《冷眼觀》第五回:“一隻鼓不能敲兩家戲,未免左支右絀,鬧得連腳上假蹺都弄鬆下來。”

巴金《家》三十:“張碧秀滿頭珠翠,踩著蹺,穿一身繡花的粉紅緞子衫褲在臺上扭來扭去。”

7.指舉足高飛。相傳為道教所傳飛行之術。

三國魏曹植《升天行》之一:“乘蹻追術士,遠之蓬萊山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雜應》:“若能乘蹻者,可以周流天下,不拘山河。”

曹仁虎《天臺山歌送沈歸愚夫子》:“氣蹻隱隱乘風行,仙源一別三千齡。”

8.扣除。

宋黃庭堅《江城子·憶別》詞:“一貫一文蹺十貫,千不足,萬不足。”參見“蹺減”。

9.用同“翹”。向上昂起。

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五五回:“﹝制臺﹞說完,鬍子一根根蹺了起來,坐著不言語。”

鮑昌《庚子風雲》第一部第二章:“茶館裏擺著七、八張方桌,桌面上的漆皮早掉了,就跟白楂木的一樣。桌子旁邊,橫七豎八地放了些瘸了腿、蹺了背的條凳。”

10.不踏實。參見“蹺然”。

11.指死。

明湯顯祖《牡丹亭·鬧殤》:“較不似老倉公多女好,撞不著賽盧醫他一病蹻。”

12.用同“橇”。參見“蹺車”。

13.見“蹺怪”、“蹺蹊”。

14.中醫名詞。指捷舉手足。

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:“故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按蹻,故導引按蹻者,亦從中央出也。”

王冰註:“按,謂抑按皮肉;蹻,謂捷舉手足。”

15.中醫名詞。指蹺脈。中醫奇經八脈名。包括陽蹺,陰蹺。參見“蹺脈”。

阅读:1335

●蹺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