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時
(三時,三時)
1.指春、夏、秋三季農作之時。
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:“潔粢豐盛,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。”
杜預註:“三時,春、夏、秋。”
唐元稹《茅舍》詩:“我欲他郡長,三時務耕稼。”
《新唐書·劉蕡傳》:“願陛下廢百事之用,以廣三時之務,則播植不愆矣。”
2.夏至後半個月。
北周庾信《奉和夏日應令》詩:“五月炎蒸氣,三時刻漏長。”
明周之璵《農圃六書·占候·五月占》:“夏至後半月為三時,頭時三日,中時五日,三時七日。”
3.早、午、晚。
唐高適《燕歌行》:“殺氣三時作陣雲,寒聲一夜傳刁鬥。”
明劉若愚《酌中誌·大內規制紀略》:“各有佛堂以供香火,三時鐘磬,宛如梵宮。”
清龔自珍《尊隱》:“日有三時,一曰蚤時,二曰午時,三曰昏時。”
4.印度分一年為熱、雨、寒三時。
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印度總述》:“如來聖教,歲為三時: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,熱時也;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,雨時也;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,寒時也。”
5.佛教謂釋迦牟尼佛逝世後,佛法將經歷的正法、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。一般認為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見南朝陳慧思《立誓願文》。
唐窺基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六:“佛滅度後,法有三時,謂正、像、末。具行教、行、證三,名為正法;但有教、行,名為像法;有教無餘,名為末法。”
阅读:156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