滯澀
(滯澀,滯澀)
1.唐孟郊《壽安西渡奉別鄭相公》詩之二:“昧趣多滯澀,懶朋寡新僚。”
2.苦澀不甘滑。喻心緒無聊不暢快。
唐孟郊《壽安西渡奉別鄭相公》詩之二:“昧趣多滯澀,懶朋寡新僚。”
3.阻塞,凝聚不通。
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·攝法歌》“以指攝針待氣至,邪氣流行針自輕”註:“凡攝針者,因針下邪氣滯澀不行也。隨經絡上下,用大指爪甲重切之,使正氣流行,則邪氣不能滯澀,而針下自覺活動矣。”
4.不流暢;不明快。
明方孝孺《與樓希仁書》:“不能言者,終日口吃吃不能達意,雜亂滯澀,如醉夢中語。”
茅盾《幻滅》二:“街上貨車木輪的轆轆的重聲,從濕空氣中傳來,分外滯澀。”
冰心《寄小讀者》十八:“我總覺得看山比看水滯澀些,情緒很抑鬱的。”
阅读:123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