纔
纔字的筆畫:23畫;
I
shān
ㄕㄢ
〔《廣韻》所銜切,平銜,生。〕
淺青,微黑。
《說文·糸部》:“纔,帛雀頭色,一曰微黑色如紺。纔,淺也。”
II
cái
ㄘㄞˊ
〔《廣韻》昨哉切,平咍,從。〕
〔《廣韻》昨代切,去代,從。〕
亦作“才”。
1.方始;剛剛。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救之,少發則不足,多發,遠縣纔至,則胡又已去。”
唐元稹《新竹》詩:“新篁纔解籜,寒色已青蔥。”
宋蘇軾《答胡穆秀才遺古銅器》詩:“嗟君一見呼作鼎,纔註升合已漂逝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一回:“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,纔知人事,不幸父喪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十七回:“纔他老子拘了他這半天,讓他開心一會子罷。”
2.僅僅。
《漢書·賈山傳》:“﹝秦皇帝﹞身死纔數月耳,天下四面而攻之。”
晉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初極狹,纔通人。”
唐王維《隴頭吟》:“蘇武纔為典屬國,節旄空盡海西頭。”
宋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十三:“巧女之刺繡,雖精妙絢爛,纔可人目,初無補於實用。”
清龔自珍《西域置行省議》:“屯田總計,北纔二十三萬八千六百三十二畝。”
3.若,如其。
《朱子語類》卷三:“法堂上一木球,纔施主來做功德,便會熱。”
宋張林《唐多令》詞:“纔是別離情便苦,都莫問,淡和濃。”
元柯丹丘《荊釵記·分別》:“路途迢遞,不無危險,纔日暮,問路程,尋宿店。”
4.表示在某種條件、原因下會怎樣。
晉袁宏《後漢紀·順帝紀》:“臣願請兵五千,纔加部隊之號。”
清李漁《巧團圓·原夢》:“夢而有據,纔能不忘。”
聞一多《紅燭》詩:“為何更須燒蠟成灰,然後才放光出?”冰心《三年》:“隻因霖是我最好的朋友,我才不喜歡他今天來喝茶。”
5.表示強調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他和你是田鄰,你也該去問訊一聲纔是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一回:“這纔叫英雄誌量遇見了英雄誌量,兒女心腸遇見了兒女心腸!”
阅读:98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